這是鮮喵的第 2153 篇吐血原創
喵族碼字員:海妖
Pengxx01·電影
(資料圖)
喜劇與其他類型片融合,可能是目前能夠幫助國產喜劇片突破創作瓶頸的最有效辦法。
3月31日,《了不起的夜晚》全國公映。此時,距離導演馬凱的上一部作品《中邪》遭遇撤檔事件,已經過去了六年。六年前,《中邪》離成為中國新世紀以來最嚇人、最優秀恐怖片只差臨門一腳,然后就遭遇了遙遙無期的塵封,至今未能正式與觀眾見面。而 《了不起的夜晚》的上映,也算是幫助馬凱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驚悚加喜劇的嘗試,《了不起的夜晚》為更多后來者蹚出了一條值得探索的新路——在現有的審查要求下,該怎么增加驚悚片或恐怖片的恐怖程度?這類在國內并不被看好和認可的類型片又該怎么通過包裝自己,迎來新的生存希望呢?
這次,我們特地和《了不起的夜晚》的導演馬凱,以及監制易小星聊了聊 這么一部風格獨特新穎的電影是怎么誕生的。
驚悚與喜劇:怎么才能完美對接
早在2012年馬凱就萌生了念頭,寫了《了不起的夜晚》最初的劇本。這一創作沖動一是來源于他對驚悚喜劇這一類型的好奇,想看看這兩者的碰撞會帶來怎樣的化學反應。二是 來自馬凱對片場生態的好奇,從2012年到現在,這么多年片場做群演,一路打拼,也幫助馬凱積累了足夠多的經驗和素材。
正好,驚悚喜劇這個類型,也受到了市場的認可與關注。監制易小星認為:“驚悚喜劇在國外是相對比較成熟的一個類型,但在國內相對比較罕見,或者說代表性的作品不多。《了不起的夜晚》劇本本身有很好的基礎,如果能在喜劇的基礎上融合驚悚元素,從而拓展出新的類型,會是一個很不錯的創新,觀眾應該會很喜歡。”
兩人研究下來,最終覺得最好的處理辦法就是, 設計一場每個人物都卷入其中的群像戲,這樣,無論是喜劇還是驚悚,都能夠順理成章地填充進去了。
于是馬凱敲定了故事框架:將《了不起的夜晚》設計成一個發生在一個夜晚內的故事, “在一個夜晚的限定時間內,有不同的人物線相互交錯在一起,就是希望它能產生一些喜感的東西,這是我希望能達到的效果,所以影片里采用反轉、錯位、戲中戲的形式來構架故事情節。”
但這個故事設定也給拍攝帶來了新的挑戰。拿到馬凱劇本后,易小星的第一反應是: 全是大夜戲。但馬凱自己覺得,夜戲帶來的挑戰性還挺有意思的:“在拍攝上,整個幕后主創團隊其實有一些時間上的壓力和難度,因為影片幾乎全是夜戲,很考量攝影、燈光、美術等。這次和攝影指導邱震老師合作非常愉快,因為他會給出很多不錯的想法。然后燈光指導、美術指導對夜戲的把控也做出了不同層次,非常有意思,目前影片中驚悚和喜劇的融合程度我還是挺滿意的。”
對于馬凱來說,從《中邪》到《了不起的夜晚》,是快速學習如何工業化、商業化地創作一部電影的過程。《中邪》是十幾個人的小劇組,拍什么,怎么拍,完全可以到了現場再臨時決定,但 《了不起的夜晚》涉及那么多夜戲,有那么多明星演員加入,就要求馬凱在內心擰緊螺絲,提前做好各方面的溝通和準備。
除了拍攝時的要求變高了,適應市場需求也成了馬凱的新難題。 為了避免更多的觀眾因為害怕而不敢走進影院,《了不起的夜晚》必須犧牲一部分的恐怖氛圍。
“其實我發朋友圈,好多人來問說你這個片子到底嚇人不嚇人,意思就是嚇人我就不去看了,這個東西它必然會犧牲掉一些喜歡硬核驚悚片的那些人,他們會覺得好像沒有那么嚇人,但是我覺得我第一部作品,面向大眾還是蠻重要的。還是得要讓那些不敢看驚悚片的人能夠走進電影院,跟朋友一起享受這個快樂時光。就是說 驚悚在里面,它是一個情緒的元素,它不是一個特別硬核,特別頂的東西。”
小人物的成長史:驚悚片也可以勵志
既然不能是一部徹頭徹尾的硬核驚悚片,《了不起的觀眾》就必須給出一些驚悚片之外的,立得住腳的主題,來為觀眾提供一個新的情緒出口。
而片場、影視城的故事背景,讓馬凱早就潛移默化地將自己橫漂時的心路歷程埋進了這個故事的血液里。
比如影片中梁龍飾演的那個導演,人到五十歲,還是籍籍無名,總是遭到周一圍飾演的制片人的壓榨和背叛。
聽馬凱談他對影片中“導演”這一人物的理解,你能很明顯地感受到,這里頭很多也是他自己內心的真實渴望:
“導演這個角色看起來是挺不得志的人,《麗妃傳》也是他為數不多的機會之一。其實他跟豹哥這個角色有一點相像,也是一個非常注重伙伴情的人。他愿意拍這個作品,不單單是因為自己的夢想,更主要還有一直跟著他的一幫片場兄弟。他想著能繼續拍下去,能讓一直跟著自己的那幫兄弟有一口飯吃。所以他也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人,雖然他表面看起來很兇,喜歡罵人,但是內心很柔軟。”
包括小山和豆,這對底層小演員的人物設計,也是融合了很多馬凱自己的親身經歷。再加上蔣龍和孔連順這兩個演員,本來也是這么一路熬上來的,所以對這種生存狀態也很有共鳴。 蔣龍飾演的小山,拼了命都想紅,虛榮心爆棚,這個人物設計,其實就是把蔣龍和馬凱兩人內心壓抑了好多年的最真實沖動都放大出來,做出了喜劇效果。
作為一個旁觀者,易小星更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點:“因為我了解了馬凱老師的過往,他其實是把自己的內心分成好幾個部分投射到其中,他可能自己沒有察覺到。 在這幾個人物上看到比如當演員時候的馬凱,當導演時候的馬凱,想紅的馬凱,各種各樣,很多他們內心的這種投射在各個角色上面其實都有一點點。”
所以,把這種“橫漂奮斗史”的真實經歷拎出來,融入更多真實人物的真實經歷,影片自然而然就找到了一個最貼切的主題。用馬凱自己的話說, 拋開驚悚或喜劇的類型元素,《了不起的夜晚》講的其實是一群人為了夢想艱難打拼,從而產生出來的兄弟情、友情。
“不管是三兄弟,還是導演組,演員組,里面的人物其實都有自己的夢想,可能是成為好演員,也可能是讓自己的視頻點贊量破百萬,或者是完成一個影片的拍攝。這些角色其實都是在為了自己的夢想努力,但是努力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困難,但他們一定會想辦法去解決這些困難。 無論結果好與不好,還是要盡自己最大的可能性去把它完成,這是我想表達的。”
復合型喜劇,是中國喜劇的新臺階
作為一部“驚悚喜劇”,《了不起的夜晚》的根,其實已經從馬凱熟悉的恐怖片,變成了喜劇片。雖然之前并沒有接觸過喜劇片,但 馬凱身上的傻勁兒給了他很多創作上的信念感。無論是馬凱,還是影片中的一眾喜劇演員,他們身上最大的優勢就是這股真誠和單純。
易小星覺得,這也是馬凱做喜劇最可貴的一點:“一幫人,大家一起傻乎乎的,一起把這個戲給做好。就不要有一個人跳出來說,導演,我們這樣是不是有點傻?不要有那個氣氛破壞者,我們特別幸運的一點就是,我們從頭到尾沒有這樣的氣氛破壞者,大家都在小心翼翼地維護這個難能可貴的創作氣氛,大家都在互相維護。”
這股傻勁兒帶來的信念感,也讓驚悚加喜劇的糅雜變得更加真實可信。
其實很巧合的是, 在《了不起的夜晚》上映前沒多久,大鵬的喜劇電影《保你平安》里,其實也多多少少觸及了一部分“驚悚喜劇”。
魏平安闖進密室找妹妹的喜劇邏輯,和《了不起的夜晚》里依靠“片場拍戲”這一設定構建戲中戲的邏輯很相似。 兩者都嘗試通過不斷地在喜劇片和驚悚片之間跳入跳出,來糅合驚悚與喜劇這兩類看似截然相反的類型片觀看體驗。
近兩年,國內的喜劇創作者其實都不約而同地意識到,喜劇與其他類型片融合,可能是目前能夠幫助國產喜劇片突破創作瓶頸的最有效辦法。
易小星覺得,嘗試驚悚喜劇,不管成功還是失敗,至少得跨出這一步。馬凱把路闖出來了,后來者就可以摸著他們這顆石頭過河。
“其實喜劇不是說最流行,而是它最平民。電影分藝術性跟市場性,喜劇這個東西它天然有它的市場性在,因為它輕松不費腦子,接近觀眾的生活。 但是我覺得喜劇發展到現在需要邁上一個新的臺階,就是要從以前的單一喜劇,往復合型喜劇的方向發展,這是從市場角度上來看,應該是這樣。其實我覺得《唐人街探案》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探索,懸疑+喜劇,兩方面做得都不錯,所以觀眾喜歡。”
另一方面的考慮是,針對馬凱這樣的新導演,也許在他們原本擅長的領域之外,再加上喜劇這一層保障,會更容易幫助導演被觀眾記住。
“我是覺得跟馬凱合作的過程當中,咱們也得做復合型喜劇,要是變成一個純喜劇,或者純驚悚片,我覺得都沒啥意思。沒有新意,我覺得尤其像馬凱這種新導演,上來就得玩個新的。 你先別管以前的經典案例是啥,或者以前別人成功經驗是什么,那不重要,市場需要的是新鮮血液,新導演的那股銳氣,成績啥的先別管,先把自己弄嗨,你自己嗨,觀眾才會嗨,就這么簡單。”
聊天的最后,馬凱坦言,他覺得真誠才是他此刻作為一個故事創作者的必殺技。一個好故事,要是能吸引10個人里的6、 7個人來看,就足夠了。“我覺得是這個故事首先得自己喜歡。如果你喜歡講故事、愿意講故事,你就是一個好的故事創作者,其他的不重要,其他的都是外界的。故事永遠是在講述自己的內心。”
注:全文圖源網絡
-END-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