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北京展映單元特設“焦點影人:陳哲藝”專題,放映新加坡導演陳哲藝迄今為止完成的三部電影長片。
陳哲藝在戛納
(資料圖片)
自首作《爸媽不在家》(Ilo Ilo)贏得戛納金攝影機獎并代表新加坡競逐奧斯卡,第一個在戛納電影節獲獎的新加坡人陳哲藝就成為了世界影壇倍受關注的創作者,在電影節舞臺與國際電影市場備受歡迎。
《爸媽不在家》拍攝現場
他是國際華人導演中的代表人物,作品深受海內外華人影迷喜愛,歷時六年完成的 第二部長片《熱帶雨》(Wet Season)榮獲平遙國際電影展費穆榮譽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員、迷影選擇榮譽三項褒獎,再次被新加坡選送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競賽。
《熱帶雨》劇照
今年,他的 首部英語長片《漂流人生》(Drift)世界首映亮相美國圣丹斯電影節。
由全國際班底打造,奧斯卡影后提名、托尼獎、格萊美獎得主辛西婭·艾利佛與童星出道的美國演員阿莉亞·肖卡特主演,講述發生在希臘海邊的難民故事,再次證明了陳哲藝不受限于國界的演繹能力。
《漂流人生》劇照
日常人物、細膩情感,是常用于描述贊揚陳哲藝作品的關鍵詞,但不止于此,生長于新加坡東西交融、傳統與現代并行的文化土壤,他的創作總帶有對話與跨越的姿態,體貼同時大膽,柔順又不失冷厲,在對時代社會的宏觀寫照中,暗自締結納含人性幽微的時光果實,在家庭邏輯的東方情理土壤中,催生別具當代性的非親緣觸動之花。
《爸媽不在家》劇照
召喚無數觀眾童年回憶的《爸媽不在家》,在書寫高壓都市孤獨兒童與菲傭的擬親之情同時,也暗示母親身份的錯位與爭奪;
欣泣交集、淚中含笑的《熱帶雨》,一面是男孩貿然越界后的情感失落,另一面是中年老師的婚姻失敗、求子坎坷;
帶著對創作者既有的認識,再看小說改編的難民故事《漂流人生》,也類似如此,關于不得其所和重新聯結——衣不蔽體難民形象背后是非洲上流社會的女兒,遭遇巨大創傷后,在歐洲度假勝地與來自另一片大陸的異鄉客相逢,是重尋情感尊重,也是補足社會身份的淪落。
《漂流人生》劇照
在陳哲藝的電影里,情感,不僅是情節劇的推動力,更是角色與觀眾對社會關系、社會生活的直覺體驗,期盼而不得,承受而超越,如同太極,總流轉發生。在親和樸素的表象里,陳哲藝深察當代世界,繼續實踐電影語言跨文化的敘事魔力。
目前,他的 第一部中國電影長片《燃冬》(The Breaking Ice) 正在后期制作中。影片由周冬雨、劉昊然、屈楚蕭三位新生代實力影星共同主演,講述北方冰天雪地中的情感故事,有望年內與中國觀眾見面。
陳哲藝與《花路阿朱媽》劇組成員
姜亨錫、洪慧芳、何書銘、包勛評(從左至右)
作為導演的創作之外,陳哲藝也持續關注、支持下一代亞洲電影人。由他擔任監制,新加坡導演何書銘的首作《花路阿朱媽》將在“北京展映”的“絲路十年 聯想未來:電影亞洲連線”單元亮相,且看新加坡韓劇迷阿姨如何在首爾街頭開始一場烏龍追尋。
配合此次專題放映,“焦點影人”陳哲藝導演將受邀來到中國,出席本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北京展映”映后交流,與影迷朋友們深度分享他的電影世界與創作點滴,敬請期待!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