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日刊|?總第3222期
由劉曉世導演,王一博、胡軍、于適領銜主演,周冬雨特別主演的《長空之王》曾于去年臨時撤檔,但今年4月28日上映以來,不僅票房沒崩,還在五一檔期一直位列單日票房榜榜首。
【資料圖】
由此可見,觀眾對本片的觀望態度,并沒有受到撤檔后的那些流言和揣測所影響。《長空之王》是有一些硬貨在手里的。
01
《長空之王》手上最硬的貨,當屬我國新型戰機殲-16、殲-20首次在大銀幕上亮相。這無疑是“僅此一家、別無分店”級別的硬貨。
因為一些很現實的原因,國產空軍題材難以編寫和拍攝常規的空戰戲,也不太方便像好萊塢的《壯志凌云2:獨行俠》那樣虛構一個高難度的作戰任務。
2017年李晨演而優則導的《空天獵》,曾嘗試以境外聯合反恐救援的角度切入,拍攝空戰動作類型片。可惜由于質感上不夠真,故事人物略顯懸浮,票房和口碑都不盡如人意。
本片編劇兼導演劉曉世另辟蹊徑,找到了“試飛員”這個巧妙的角度,既可以充分展現國產新型戰機的性能風采,又能在故事和人物上有挖掘的空間。他讓很多喜歡航空、關注國產新型戰機的人,終于得以圓夢。
劉曉世曾擔任《心花路放》副導演,也是壞猴子影業“72變電影計劃”中的一員。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碩士班的他,曾在航空工業系統有過近15年拍攝科研片、試驗素材的經驗。從2008年至今,每一款最新型號的戰機試驗、列裝過程,他都非常熟悉。
除此之外,他還花了兩年多時間采訪了300多名飛行學員、飛行員、試飛員和各類工程師、設計師,還包括一些院士和飛行員家屬。他所掌握的試飛員和新戰機研發這兩方面的素材,可以說是最一線、最全面的。“全方位”,毫無疑問是《長空之王》給我們的最大驚喜。
02
在國產電影范疇內,《長空之王》僅憑視聽表現就能值回票價。
雖然不涉及戰役和任務,但劉曉世仍然在影片的一頭一尾,設計了兩場“遭遇戰”。這兩場空戰戲雖然篇幅不長,但虛擬拍攝和實拍素材的貼合度非常高。普通觀眾幾乎分不出哪個鏡頭,或鏡頭里的哪一部分用的是電腦特效,完全可以沉浸到空戰的焦灼之中。
主體劇情里的試飛段落,在緊張感上和空戰類畫面異曲同工。每次試飛前,都有關于該科目的詳盡科普做鋪墊。即便非軍事迷,也能通過臺詞和畫面的配合,快速體會到“失速尾旋”“空中停車”等試驗的風險度之高,從而一邊被視聽效果震撼,一邊為試飛員們捏把汗。
03
在文戲上,《長空之王》不僅寫了新型戰機的研發和試飛歷程,還寫了我國三代試飛員之間的傳承。
第三代試飛員是本片主角,包括王一博飾演的雷宇、于適飾演的鄧放、卜鈺飾演的高英俊等,其特點是在駕駛技術過硬之外,還擁有豐富的多學科理論知識,能夠參與到新戰機的改進研發中。
第二代試飛員是胡軍飾演的張挺,其特點是技藝非凡,不僅能夠挑戰極限值,而且能化險為夷,將最有參考價值的數據帶回來。
第一代試飛員是刻在公墓上的一個個名字,其特點是用命去拼,拼出了中國戰機自研自制之路最艱難的第一步。
在本片重點展示的現役試飛員中,人物個性和人物關系也被描寫得非常豐富。雷宇和張挺之間,是最常見的“亦師亦友”。雷宇是在張挺言傳身教的指引下,逐漸成長為一名合格試飛員的。
雷宇和鄧放之間則是“亦敵亦友”,從劍拔弩張到聯手挑戰最難項目。兩人在之前的飛行員技能比賽中是老對手。鄧放的“金頭盔”三連冠,便是被雷宇終結。他們倆雖然沒有直接較量,但試飛中的競爭一直存在,且各有所長、棋逢對手。
雷宇和高英俊之間,是一種全新的、帶有喜感的“亦粉亦友”。高英俊之前便被雷宇高超的飛行技術和過人的膽魄所折服,堪稱頭號“迷弟”。他的存在,讓試飛小隊不至于太過嚴肅,時不時地松弛一下,反而顯得更有朝氣。
04
然而,也許是劉曉世對這個領域了解得太全方位了,再加上創作中廣泛尊重了原型、專家的意見,導致《長空之王》講到了很多主題,卻沒能把某個主題頂到足夠的高度。
看過本片,觀眾可以對試飛員和新戰機研發有個全方位的了解,卻難以解答更深層的疑問——為什么彩蛋里,現實中的試飛員在知道自己無力回天即將赴死時,都沒有驚慌和恐懼,留遺言的語氣均是平和、冷靜的?
當我們看完一部如此“全方位”的影片,卻依然對彩蛋中的真實素材存有疑問。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我們并沒有通過電影,深入了解到到試飛員們的精神世界和信念覺悟。
再比如片中雷宇和航醫沈天然(周冬雨 飾)的感情戲,感覺就像把其它軍旅題材里的常用套路搬過來充數一樣,并沒有更為細致化的表現,與主線的關聯度也并不高,對雷宇的人物成長貢獻更有限。
劉曉世曾表示《長空之王》于他而言,是為他的親密戰友,為所有隱姓埋名者寫傳。也許是他致敬的心太過誠摯,也許是他擔心難有第二次機會,在這次的創作中,他忽略了“有舍才有得”。
如果《長空之王》能夠在如此全方位的基礎之上,再將某一個主題層層加碼,給觀眾超出觀影經驗的重重一拳,那就完全沒有遺憾了。
【文/滿囤兒】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