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欣離婚事件,怎就成了三人電影?
(資料圖片)
萬萬沒想到,五一勞動節當天,還能吃到如此新鮮保真的大瓜。此瓜形態之奇特,我認為完全有資格在娛樂圈八卦史冊占據一席之地。
洪欣張丹峰官宣離婚創下了兩個“史無前例”:
1、沒有祝福,沒有雞湯,沒有精雕細琢的話術,只有言簡意賅的就事論事,冷冰冰的簡單陳詞里甚至還夾雜著尚在發燙的硝煙味,讓看客們忍不住腦補,寥寥幾字離婚聲明的背后究竟上演著怎樣的驚心劇情;
2、本應屬于兩人私事的離婚糾紛里卻蹦跶著一個備受矚目的“第三角色”,那就是洪欣張丹峰的前經紀人和疑似第三者——畢瀅小姐。她甚至還探出頭發了個言,在撇清自己的同時,暗指洪欣離婚是意氣用事。
這就好像,你情緒爆發后痛定思痛、終于做出了重大決定,而某人卻將你的痛苦、掙扎與果決概括為一時的不冷靜和鬧脾氣,輕而易舉將你劃為無理取鬧的一方,讓你被迫等待接受第三方輿論的審判和規勸,她自己卻早早站在無辜清白的安全區。
可吃瓜群眾最不缺樸素的正義感(就是熱衷于抓小三、打小三),畢瀅這一局怕是難以得償所愿。事到如今,整體輿論風向特別一致,都是一水兒地心疼美女,痛斥張丹峰畢瀅欺負老實人。
洪欣看起來確實是老實人一枚呀。
三人之間的具體恩怨,外人自難以知曉,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面對洪欣這位更早進圈兒、更有閱歷、更有觀眾基礎、也理應更有人脈資源的前輩,兩個小年輕兒是幾乎無任何敬畏之心可言的,不然就不會有那些明目張膽的曖昧細節,更不會有第二個女人在這段情感關系中的喧賓奪主。
反之,如果洪欣給自己的定位是老板娘,是自己和老公娛樂事業的第一話事人,就不會有人有機可乘,還屢屢上躥下跳、把存在感刷得這么足。
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模式都是相互博弈的結果,你弱他就強,你慫他就得寸進尺,你甘居二線總有人出盡風頭,你兩手一攤啥都不管,就有人謀權篡位取而代之。
不是搞受害者有罪論,不是歸咎而是歸因,洪欣當下的處境與她在這段關系里的自我定位密不可分,就算沒有畢瀅,也會有張瀅、王瀅、李瀅出來攪局。
而外人對待你的方式往往是在下意識中模仿至親之人的結果,比如在學校被同學霸凌的孩子,在家大概率沒少受父母的氣,同理,一個剛畢業沒幾年的小姑娘就敢在你這樣的前輩面前有恃無恐,那么你的老公對你大概率也沒那么敬重。
她從你的親密之人眼中估量你的價值,進而精準計算好可給出的尊重斤兩。
這一段相差十歲的姐弟戀恐怕早已沒有對外表現出來得那么甜蜜和諧。大張偉就曾爆料,張丹峰時刻想念著妻子和孩子,但在攝像機停的時候,他就不說了。
幾分玩笑幾分真,所謂恩愛又是幾分真情幾分表演,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
換個角度來看:別人對你尊重的程度,與你“作惡”的能力成正比。此處的作惡不是真的作惡,而是你有可能釋放多少攻擊性。
比如,別人打你,你選擇自己打回去、叫上一幫人打回去,抑或保留好證據告到法院去,都意味著你同樣可對他“作惡”,他“作惡”后得付出相應的代價。而如果你選擇忍氣吞聲或視而不見,總之,沒有展現“作惡”的能力,那么你就只能不斷成為他人“作惡”的對象。
在張丹峰的疑似出軌行為第一次公之于眾的時候,洪欣選擇護犢子、息事寧人,再后來,也只是微博默默發牢騷,稱自己是“不太聰明的笨女人”,而始終沒有雷厲風行地奪回主權、剔除異己,反倒顯得,要么太鈍感,要么略苦情。
唉,缺乏“作惡的能力”,就是很容易成為那個成果總被掠奪的冤大頭,不論是情感的還是事業的。洪欣此次離婚能分到多少錢,還是一個未知數。
用兩段情史打破對少年感的濾鏡
那么另一個問題來了——既然不是第一話事人、不是強勢大女主,她對自己的關系定位到底是什么?又是什么禁錮住了她對外“作惡”的能量?
縱觀洪欣的過往情史,會發現,她的婚戀對象大體分為兩類人,一種是富豪,另一種是帥哥。而且富豪基本都相對短暫,處得久還生了孩子的基本都是帥哥這一型。
更巧的是,張丹峰和之前的莫少聰,不僅都帥,還帥得頗為相似。
首先,他們都長著一雙blingbling的大眼睛,一眼看去,都是一樣地懵懂又純真;其次,從穿著打扮上來看,都屬于陽光運動型,哪怕已步入社會好多年,依然散發著鄰家大男孩的氣質。
簡單總結,就是我們常說的“少年感”,調皮又可愛,好像永遠長不大。
不止洪欣,好多女性都喜歡這樣的款,仿佛對面的少年眨巴眨巴大眼睛,隨口訴說一些天馬行空的事情,她們就能瞬間被萌化,遂放下所有原則,無限妥協與忍讓,全心呵護少年的象牙塔,似乎這樣,自己也能分得一份少年感,成為象牙塔中的一員。
可在別人眼里,她們就是那種類似于“媽”的女朋友,辛辛苦苦打理瑣碎繁雜,努力安頓好少年的大后方。然后,少年倒是輕松地飄在半空中了,她卻只能日復一日地去埋頭建造生活的地基,自己的世界也被困在了繞著對方轉的方寸之間。
就這樣,明明有做老板娘和大女主的資本,卻偏偏活成了老媽子,男主人的同事不把老媽子放在眼里,也就順理成章了。
“老媽子+少年”的組合并不鮮見,它源于普遍存在的兩種教育弊病:有些人沒有好好做過孩子,有些人卻一直是孩子。
很多女孩其實是沒有童年的,早早就被要求要懂事,背負父母的期待、承載父母的情緒,她們被迫早熟,少女應有的童真被掩埋在了內心深處。
而且整個社會對女孩的規訓都相對嚴苛,她們總被要求乖巧、溫柔、優雅、得體,不能咋咋呼呼,不能情緒太過外露,否則就會被稱為“沒有女人樣的瘋婆娘”。于是,那些被壓抑的只能在日后的關系中尋求補償。
男生則恰恰相反,調皮、好動反而是被鼓勵的,很少有家長會致力于將“文靜”和自己的兒子捆綁在一起,畢竟,“好動”相對于“文靜”更接近于所謂的陽剛之氣。另外,由于“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影響,男生通常會獲得更多愛與物質資源的傾斜,感覺身后總有人給自己托底,他們才能常常保持輕飄飄的孩子氣。
所以你看,這兩種人恰好是剛好互補而彼此需要的:男生需要一個照顧者來延續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的角色,女生則會被男生身上的孩子氣所吸引而不自覺向其靠近,以獲得一種補全早年匱乏的圓滿。
但事實上,兩性關系中有一個孩子,另一個人必然做不成孩子,你從他身上看到了一個被寵愛到有點飄的理想自我,現實中卻只能成為供給他輕松灑脫的養分,而并不能真的讓自己內心的小孩獲得遲來的放松與溫暖。
從某種程度來說,其實洪欣和張丹峰都活在過去,重復著原生家庭時期設定好的角色,一個繼續懂事,一個繼續被照顧,早年的固定模式讓他們彼此吸引,又難以分離。
據說,確定戀愛關系沒多久后,張丹峰就主動求婚,對方若不是那么合適的“當媽人選”,他大概也不會如此迫切吧?
但甜蜜期終究會過去,日久天長,大家更多的側面會逐漸暴露出來。少年會胡鬧,“老媽子”也有尊嚴和脾氣,當痛苦的敲打叫她再也無法裝睡時,就是這段關系走向終結之時。
別一說姐弟戀就想到那種弟弟
一直以來,人們對姐弟戀存在誤解,對戀愛中的“姐”和“弟”存在刻板印象,總覺得姐姐負責成熟優雅,弟弟就是陽光帥氣身體好,一靜一動,相得益彰。
但其實真未必,誰說心理年齡和生理年齡一定成正比呢?也許姐姐心里住著一個需要被寵的小姑娘呢?誰又說,弟弟型戀人必須有少年感?
找弟弟也要找心理成熟、人格獨立的,絕不能光被靚麗的外形和燦爛的笑容迷亂雙眼,“老成的弟弟”同樣可以成為上上之選。
伊能靜選老公就很有眼光嘛,同樣是相差十歲,但她和秦昊在一起,完全沒有“老妻少夫”的感覺。
“姐姐”依然可以做回嬌嫩愛作的少女,“弟弟”倒是舉手投足間盡顯老干部風采,不怎么懂浪漫,不怎么秀恩愛,卻透著一股腳踩大地的厚實感。當對方擁有落地的能力,你才能擁有偶爾飄在半空的特權。
所以,各位像洪欣的“傻女們”,別再對少年感有濾鏡,內心哭泣的少女請自己哄好,在未來的路上你終會發現:天真與浪漫并不一定好過滄桑與克制,與其為一個“少年”傾其所有,不如將有限的時間精力投注于工作之中,后者可比前者靠譜多了。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