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上午,貓眼專業版的數據顯示,上映已經滿6天的院線電影《驚天救援》,實時票產32.98萬元(并非全天票房產出,而是實時票房產出)。該片目前已經取得的票房成績是3329.6萬元。
5月3日,《驚天救援》獲得了2.6%的院線排片,實時票房占比則只有0.8%。如果只從院線市場角度考慮,各大院線方面即便是只給了這部明星云集的救援大片2.6%的排片,但依舊屬于場次給多了,因為它的票房占比,跟不上自己的排片占比。
實時票房成績方面,《驚天救援》已經跌出五一檔前十。5月2日全天票房結算之后,《驚天救援》的當日票房產出,維持在了當日第九。然而,這部電影有10位知名演員、明星主演,更是有多位成熟演員加持,如果說明星云集的話,那五一檔期,已經沒有哪一部電影比《驚天救援》厲害。
(資料圖片)
然而,就是在明星云集、特效畫面也不差的前提之下,《驚天救援》甚至于可以用“悄咪咪”三個字來形容其票房的敗北了,它的票房不利,竟然連一點水花都沒有激起來。我們不妨要問,這部商業屬性非常明確的救援大片,到底錯在哪里了呢?
可能會有普通網友認為,這部電影在北京大學點映的時候,因為和學生之間發生的一些事情,所以造成很多影迷對于入場觀看的望而卻步。這當然是需要考慮的原因之一,但這并非是該片票房不利的決定性因素。如果一部電影的票房號召力足夠明顯的話,點映場次當中發生的一些并不愉快的事情,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驚天救援》最大的問題是,第一批觀影出場的影迷口碑,沒有“維護”好。我這里的“維護”二字,是用了雙引號的。所謂的維護,不是虛假營銷,不是堵住想要給差評的影迷的嘴,而是通過電影自身的質量,贏得影迷的認可,讓第一批觀影的影迷能夠在出場之后自來水。
影片自身的質量和看點數量、水平等等,才是維護其第一批口碑的關鍵要素。對于《驚天救援》而言,它的首批出場影迷口碑當中,最為掣肘的一種便是:這部救援類的電影,仿佛在哪里見過。這句話,甚至于是以后所有救援類電影創作者們都需要刻在自己心里的。如果我們以后持續出現這樣的問題的話,整個的救援題材,就全部毀掉了。
救援題材剛剛出現的時候,因為承載了人性光輝和強大的特效視覺能力,所以一度成為院線的新寵,能夠獲得票房上很大的成功。但是,隨著這幾年大量救援題材的上映,影迷們產生了審美疲憊,因為大家猛然發現,這類題材的故事主線是千篇一律的,具體的故事細節上,也多有雷同。
越是看似不需要編劇的“既定題材內容”,反倒是越需要編劇真正有價值的謀篇構局和細節鋪墊。其實,像好萊塢的某些爆米花特效大片,也是千篇一律的問題。最近兩年來,大量的好萊塢爆米花電影都在中國大陸的院線市場上敗北了,曾經賣10億元以上的作品,如今,只能賣幾億,甚至于不上億了。沒有故事,啥都甭談。
《驚天救援》便屬于典型的此類影片,不用看正片,只看預告片,就已經把整部電影看明白了。而第一批進入影院的影迷們,觀影之后發現,即便是不要求主線新穎,在具體細節上,這部影片也和以往的很多救火類的影片相似。細節上,也不新穎,就一下子掣肘影迷的入場觀影情緒了。
其實,仔細研究最近幾個月當中的院線電影,很多影片都是如此的現象,明明在演員陣容上非常強大,在拍攝和特效制作上,也可圈可點,但就是放到院線之后,影迷們不買賬。這是影迷的進步,挑剔式的進步。一種電影類型,永遠不會固定不變。尤其是在故事屬性上,只要不創新,就是落敗。
電影工業,絕不是一個模子就可以生產千萬電影作品的工業。甚至于可以說,電影工業,是一個模子,只可以生產一部作品的工業。在千篇一律上的題材上繼續做電影,只能是一個模子試圖搞多個作品,最終票房敗北,也是必然。(文/馬慶云)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