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華晨宇2023年“火星演唱會”開啟,第一站放在了杭州。
(資料圖)
五一期間,“火星演唱會”第二站移師成都。這幾場演唱會,吸引了數萬觀眾一起“狂歡”。
3月份剛開始售票時,秒空,這不僅彰顯了華晨宇的人氣值,也體現了他的吸金能力。
通過今年的“火星演唱會”,華晨宇再次“出圈”了。
但當我們談到華晨宇時,爭論的到底是什么呢?
從剛出道時的《無字歌》,引發“天才還是火星人”的討論,到現在的“華式表演模式”到底是個性還是另類?
其實,不管是平心靜氣的討論和還是略帶情緒的爭論,都是一個歌手熱度值的體現。而舉辦了10年的“火星演唱會”,也從華晨宇的個人品牌秀延伸成更具開創性的“獨特演唱會廠牌”。
事實上,一向“不走尋常路”的華晨宇,作為90后的代表,已步入而立之年,卻又是當打之年。當對他的討論兩極分化時,我們發現,但凡提到樂壇的現役歌手,華晨宇一定是最被關注的。
他曾經說,“不喜歡我又干不掉我……”
也許,這就是華晨宇的“逆鱗”,也是90后與Z世代們與這個世界的全新對話模式。
關掉《無字歌》打開《飛行模式》
火星撞地球 貸款記得繳清
奇跡太稀有?生存靠即興
公交自由?半生通勤?存款積蓄?化整為零
——《飛行模式》
華晨宇“火星演唱會”上演唱的第五張專輯新歌《飛行模式》,唱出了社畜們的心聲。這首歌態度十足,從現場的反響來看,歌迷也相當有共鳴。
或許有人不懂華晨宇“吸粉”的點,但仔細聽了他的歌,你就會發現,這些歌曲所體現的態度,折射出了90后和Z世代們全新的生活價值觀——他們可能是生活中的異類,特立獨行不從眾;面對陌生人社恐,對熟悉的人卻又無比社牛;即使被生活和工作壓得喘不過氣,卻仍不妥協。
或許,對于現實生活中的壓力山大的年輕人而言,大家都需要逃離地球,去火星放松一下。而這,也是“火星演唱會”能夠覆蓋很多人10年青春的深層次原因。
于歌迷而言,“火星演唱會”就像“樹洞”般的存在。在“火星演唱會”,他們可以盡情蹦迪,深度放松;可以思考,如何讓自己更開心;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大家包容你的特殊,不會用異樣的眼光看你;在這里穿搭自由,隨心cos;在這里,想坐著看、站著看、躺著看,都沒人管你。
也正是這樣的松弛感,令“火星演唱會”連辦10年,仍然一票難求。
2013年,華晨宇僅以一首《無字歌》,便掀起了一場到底是“天才還是另類”的話題之爭,是否爭論出結果無關緊要,最后的冠軍頭銜,扎扎實實地為自己正了名。
從《無字歌》到《飛行模式》,華晨宇從自己的火星沉入地球,了解年輕人共通的焦慮與煩惱,卻依舊棱角分明。其歌曲背后所彰顯的個人態度:不盲從、不從眾、不隨波,才是他十年仍在歌壇一線活躍的關鍵所在。
華晨宇以其獨特的個人風格,成就了“火星演唱會”這一頂級個唱品牌。“獨特”不是獨特的護身符,卻是一位藝人最大的個性與標簽。
逃離“地球”到“火星”
“火星弟弟”,是歌迷給予華晨宇的別稱。
自2013年奪冠,恰好10年。這10年,華晨宇幾乎每年都會舉辦“火星演唱會”。
2014年舉辦首個個人演唱會,門票售罄后緊急加開一場,成為出道后以最快速度舉辦萬人演唱會的歌手;2015年,又再次舉辦萬人演唱會,成為內地萬人演唱會三連開第一人。
2018年,年僅28歲的華晨宇,成為在鳥巢開個人演唱會最年輕的歌手,也是首位在鳥巢連開兩場演唱會的內地歌手;2019年,他成為內地首位在體育場連開三天(四面臺)的歌手。2021年,更是創新地使用下午場+晚上場模式進行現場演出。
十年磨一劍,“火星演唱會”也從華晨宇的個人秀,成為具有開創性的“獨特演唱會廠牌”。
華晨宇將自己的演唱會描繪為一場“火星人的聚會”——歌迷們來看演唱會,相當于“回家”。今年成都站,華晨宇工作室選擇在5月2日13點14分發布官方海報,被歌迷扒出“雙向奔赴”的浪漫意涵。
不過,在華晨宇布置的“家里”,確實可以看到跟其他演唱會截然不同的畫風?,F場可以偶遇各路“神仙”,孫悟空、唐僧、財神、奧特曼,除此之外,cos什么角色的都有。
演唱會分為“日間音樂節”和“夜間演唱會”,一張票可以玩一天。日間場更像是嘮嗑的下午茶時間,歌迷可以站著、坐著、躺著聽歌。周邊的“火星美食”應有盡有,可以吃吃喝喝,甚至能在現場打麻將、玩游戲。
5月2日下午,成都站被抽到上臺打麻將的歌迷,由于剛好穿了一件紅色洛麗塔“花嫁”,隔著茫茫人海奔向華晨宇的場景,直接沖上了熱搜——“我用盡一切奔向你”的浪漫戳中了無數歌迷。
夜間演唱會,因為舞美的強大,被歌迷譽為“看過最好的演唱會”。?奧運同款舞美團隊,這次,他們炮制的“火星之城”據傳造價高達8000萬。由一個巨大的環形裝置環抱而成,中間的延伸臺作為廊橋貫穿觀眾席,四周串聯起主舞臺與家舞臺。
這座“火星之城”,白天看起來像未來之城,科技感滿滿;到了晚上,待燈光亮起,主舞臺的藝術裝置,看上去猶如火星的文明主城。青色藤蔓與青苔組成的家舞臺,沐浴在陽光之下,科幻氣質十足。加上頂級音響的助陣,方圓六公里都能聽到現場的歌聲。
這樣的配置,圈了不少路人粉,很多人甚至患上了“演出后遺癥”,演唱會結束后,仍然無法抽離。
評價一位歌手的角度也許不一而論,但如今,剛過而立之年的華晨宇,用10年個唱的戰績,不斷打磨歌手底色,擲地有聲地回擊著來自世俗的虛幻與現實。
告別“選秀”成為“歌手”
決定一個歌手受歡迎的指標到底是什么?
作品經久不衰?歌曲廣為傳唱?還是演唱會門票一秒售罄?
事實上,演唱會才是歌手的“試金石”。若控場能力不足,輕則效果出不來,重則“翻車”。因而,華晨宇將自己十年來的巡演定名為“火星演唱會”,也就不難理解了——如登陸火星一般,帶給歌迷非同一般的感受。
“我與歌迷是互相選擇的。”在現場,華晨宇說。
樂壇歌迷哪家強?華晨宇的絕對占有一席之地。
作為藝人,為何歌迷粘性如此強?從演唱會的外圈服務,就可見一斑。
以杭州演唱會為例,共有三種不同路線的接駁車,數百輛接駁車分布在不同出口,將幾萬觀眾安全送至不同地鐵口。杭州地鐵,也因為“火星演唱會”多加一趟。拖著行李直接殺來演唱會的,安排了免費寄存服務。
現場原本是泥土地,為了更好的體驗,華晨宇為歌迷鋪草坪。自駕前往現場的歌迷,安排了免費停車場。現場還有藿香正氣水,特質開模哈根達斯冰淇淋等等,這樣的細節不勝枚舉。
“可能還有一些人不是我的歌迷,但來了火星,我們就是家人,這是一個你在地球辛苦累了之后可以得到溫暖的地方?!比A晨宇在演唱會上如是說。
不得不說,這是一場歌手與歌迷的“雙向奔赴”。
2013年,華晨宇以“快樂男聲”年度總冠軍的頭銜出道。第二年便推出首張個人專輯《卡西莫多的禮物》。
2018年參加湖南衛視《歌手》,獲總決賽亞軍。兩年后,在《歌手》“當打之年”的舞臺,面對眾多樂壇實力唱將,華晨宇最終摘得“歌王”桂冠。
在30歲這一年,華晨宇實現了從選秀冠軍到真正歌手的蛻變。
這些年,歌迷的喜愛,與輿論的刀口,一直并存。當然,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所以,我們在討論華晨宇時,究竟爭論的到底是什么呢?
是,能否接受人與人之間的與眾不同?
還是,能否接受個性另類與特立獨行?
喜歡一個人和討厭一個人,都不是武器,傲慢與偏見才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