尷尬。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尷尬的是我,也是《別叫我“賭神”》。
觀看之前,我以為莊文強會老當益壯放大招,寫個好本子,用賭神形象反賭神。這或許是一部能解構《賭神》系列,《澳門風云》系列的佳作。
為了能更好地觀看電影,觀影之前,我還執行了雄心勃勃的觀影計劃(至少完成一半)。
我這樣做,是因為我看過《飛砂風中轉》。
莊文強是《飛砂風中轉》編劇,也是導演。《飛砂》解構了眾多黑幫片比如《古惑仔》《江湖告急》《無間道》《黑社會》。
盡管這部電影被豆瓣網友所不喜,目前只有6.4分。但不可否認,它特別另類,也有些好笑。整部電影用古惑仔的方式反古惑仔,昔日猛龍過江,今日避之不及。
莊文強還憑借此片拿到金像獎的新晉導演獎。
看完《別叫我“賭神”》,證明我想多了。
莊文強不是《別叫我“賭神”》的導演,他是編劇。《別叫我“賭神”》真不是《飛砂風中轉》的2.0版。
《別叫我“賭神”》的尷尬是,它無法讓那些喜歡周潤發賭神形象的觀眾感到滿足,對賭神形象沒感覺的觀眾,也很難成為它的受眾。
寫到這里,我看到它的豆瓣評分是5.9。周潤發果然沒有救活這部電影。當然,他只是演員,只為演技負責,不為影片質量負責。
一部賣情懷的電影在公映后,如果沒有口碑加持,高開難以出現,低走鐵定成現實。很不幸,這很適用于《別叫我“賭神”》。
乍一看,《別叫我“賭神”》講的是父子建立親密關系,本質上講的是男女對賭,參賽者只有吳光輝和李夕。
吳光輝在濫賭的人生中無法自拔,影片開頭有個籌碼差點跌到下水道的情節。如果不是吳光輝踩住,籌碼極可能會跌入下水道。
吳光輝不敢順其自然,證明他不想改變濫賭的生活。
李夕用兒子作為籌碼,拿到一個讓吳光輝改變的可能。
為了吸引吳光輝上鉤,她拿出10萬元,先給5萬,一個月后再給5萬。
就在這一個月內,吳光輝發現自己離不開兒子。影片用字幕提示時間的流逝。道具方面做得準確,吳光輝收養兒子第二天,臺歷顯示日期是26,可見兒子到來的時間是25日。 后來,兒子開始跑步,日歷顯示10,可見父子相處已經有半月。在第29天(字幕顯示),吳光輝已經可以給兒子剪頭發了。
或許主創認為這個情節很動人,然而我卻感覺奇怪。
影片開頭交代兒子有自閉癥,陌生人和他親密接觸,他就會抓狂,沒有人能給兒子剪頭發。
那么,這大半個月,兒子的頭發一直沒有明顯的變化。要么,吳光輝私下給兒子修過頭發,要么他的頭發不會變長。
有圖有真相,大家感受一下。
無論如何,第29天剪頭發來暗示父子關系的真正確立,都是讓人覺得很奇怪的情節。
正是因為《別叫我“賭神”》的驅動力不是父子關系,而是男女之情,因此在李夕死后,導演開始不斷用大段MV式的段落推動劇情。
原因很可能是在李夕領盒飯后,編劇不知道怎么收尾,導演也不知道怎么拍了。
最過分的是,影片在跑完馬拉松,又開始沙漠段落~兩者的銜接在哪里?
相親相愛的父子倆,一個穿始祖鳥,一個穿哥倫比亞,原本為兩萬塊借高利貸的爛賭仔,也順勢加入了中產階級陣營。
濫賭,輕則被逼債,重則被追殺,戒毒,就能迎來歲月靜好,父慈子孝。
只是,這樣拍,太宣傳片了。
我們在生活中,喜歡各種策略,學習生存智慧,走得如履薄冰,活得戰戰兢兢。因為只有這樣做,我們才能降低風險。
然而,一部商業片也要如此苦口婆心,教人如何生活,未免婆婆媽媽了。
《別叫我“賭神”》給我的最大感覺,就是為了政治正確犧牲了趣味。更準確一點講,賭博害人害己,這種常識根本無須用一部商業片來強調。電影是要娛樂大眾,提供情緒價值,而不是讓觀眾受教育的(不是說不行,只是不適合放在電影的最高目標)。
《別叫我“賭神”》的娛樂性不高,也很難讓它復制賭神系列的商業成功。
想當年,我們看《賭神》系列,看點不是賭博讓人成為人生贏家,而是看一個被侮辱和傷害的強者,歷盡波折后,如何絕地反殺的。
就以王晶自編自導的《賭神》系列為例,高進是賭神,但是,他無法保護自己的親人和愛人。
《賭神》中,他愛的女人被殺。《賭神2》中,她懷孕的妻子被剖腹,被殺。《少年賭神》中,他親爹被殺,他的初戀背叛她,他眼睜睜看著心愛的女人被摔死。
這就是商業片的甜媚之處,觀眾喜歡看強者的故事,高進的賭術滿足了我們的慕強本能,承認我不如他。然而,看到高進的克妻命,他贏了天下,卻保護不了他的女人,強者也會不如我,于是觀眾滿足了。
年輕時的王晶為何總能拍出爆款,因為他懂得滿足眾生所需。
然而,莊文強不是王晶,周潤發也不再是美強慘的高進,而成了一事無成的吳光輝。
如果影片設置出一個高進一樣的賭神形象,而周潤發是被他瞧不起的小啰啰,這樣的反差是不是更能讓觀眾震撼?
影片連這樣的設定也沒有。
它最讓我不能理解的是,吳光輝是個賭鬼,他不拜高進這樣的賭神,卻一直拜武力值極高的李小龍?
吳光輝不僅濫賭,也愛打架嗎?
最后,我也要帶著《別叫我“賭神”》給我的啟示,向每一位閱讀本文的朋友說一句,“遠離黃賭毒 幸福人生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