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檔大銀幕票房之爭,由端午檔開啟。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懸疑片《消失的她》強勢領跑,情感片《我愛你!》口碑票房雙豐收,點映中的《八角籠中》反饋極佳,但原本被看好的周潤發新片,卻悄悄掉隊。
《別叫我“賭神”》。
《無雙》原班人馬打造,周潤發、袁詠儀主演,配角聚集了方中信、廖啟智、安志杰等港片熟面孔,從臺前到幕后,都是地道的純港片陣容。
上映前它自帶港片與周潤發光環。
即使題材并不新鮮,老港片迷沖著情懷與周潤發也要給三分面子,配上廖啟智等難再重聚的演員陣容,即使成不了現象級爆款,至少也是部小王炸吧?
然上映之后,《別叫我“賭神”》第一輪便被炸沒了。
口碑迅速翻車,5+的評分里至少有4分是由周潤發濾鏡博得。
票房慘不忍睹,不僅打不過全員老年演員陣容的小眾情感片《我愛你!》,甚至連王寶強新片《八角籠中》的點映成績都沒能趕上。
別人的起點門檻是破億,它的終點目標,可能要下調至半億。
對這個結果,沒看過的港片迷可能會覺得唏噓,看過的觀眾,只有一個觀感:“實至名歸”。
情懷與周潤發,已經救不了執著于活在過去的港片。
這部電影原本能贏在港片標簽與卡司陣容,但從創作立意上,它就早早輸了。
整個故事,都帶著穿越時空般的尷尬。
不是古穿今,而是穿越回了老港片時代,無條件推崇“浪子回頭”、“邊緣大哥”的老片套路,總是有著圣母般的“癡女”,等待著一個毫無責任感的“敗類”。
立意陳舊
男主吳光輝(周潤發飾),也就是片名中的“賭神”,但沒有周潤發版傳奇賭神的實力,正確來講,應該是一位更接近現實生活的賭徒,從年輕時便嗜賭成性。
他的人生,不是在去賭博的路上,就是被追債的路上。
但正如電影里的古惑仔總能吸引到中二青年崇拜一樣,邊緣人士偶爾流露的一點溫情,也會捕獲一些偏愛浪子情結的人士,頗受戀愛腦青睞。
于是,賭徒吳光輝遇到善良的社工李夕,街頭“大哥”給出獄人員和邊緣人士提供工作機會的舉動,打動了李夕芳心,兩人很快便成為情侶。
然,賭徒終歸是賭徒,在愛情與賭桌面前,后者總能占據上風。
《消失的她》中的何非如此,本片中的吳光輝亦是如此,沉迷于賭博的他仍舊每天奔波于牌桌之前,欠債累累,漠視女友,最終讓李夕心灰意冷。
原本相愛的情侶就此離散。
人到中年,單身潦倒的吳光輝再遇舊情人李夕,他會不會后悔年輕時的荒唐傷害了一個曾經深愛自己的人?會不會想要彌補對方?
想多了,多年前犯錯的是吳光輝,多年后態度惡劣的亦是吳光輝。
得知李夕當年離開時已經懷孕,并生下了兒子阿陽時,他的反應是:肯定是騙我的——關我什么事——別來搞我——給錢話的我那就幫忙養一個月吧。
你以為吳光輝的惡劣反應只是保護色,其實內心很激動嗎?
七話當時也是這么以為的,還在想發哥的演技好像不太對,角色態度過于惡劣沒有溫情鋪墊,待看到后續,才發現自己委實想多了。
編劇給出的,的確是一個至死都愛自己的浪子。
面對兒子,缺席十多年的他毫無愧疚,一心只關注能拿到手多少錢,發現兒子患有自閉癥,沒有傷感心疼,只有擺爛式育兒,甚至連“育”字都算不了。
拿到前女友給的大額生活費,卻連患自閉癥的兒子吃飯都不準備到位,發現兒子是賭博天才時,一度想讓對方通宵幫自己贏錢,毫不顧及對方身體與心理健康。
當兒子因為他的不負責發病時,吳光輝的第一反應是暴力打壓。
這樣的吳光輝,讓七話想到一位男性長輩面對孩子生病的感嘆:我小時候不用父母管就能自己長大,他有吃有喝居然還得抑郁癥?吃飽了撐的!
他們不覺得作為父親的自己有責任,只覺得孩子“叛逆”影響了自己的生活。
但很諷刺,《別叫我“賭神”》主題并不是抨擊失職父親、揭開浪子劣根性,而是一個天使兒子“治愈”賭徒父親的故事,沒錯,是治愈這位老父親……
情感自嗨
前女友被賭徒一次次傷害,當發現自己意外懷孕需要男友給予勇氣時,對方沉迷于賭桌,當需要男友給予自己解釋與承諾時,對方巴掌相向。
但被如此浪子傷害的前女友李夕,最大的反抗卻只是揣著娃默默離開,不僅對吳光輝毫無怨言,還獨自生下并撫養患自閉癥的孩子長大。
直到自己身患絕癥時才拿錢去求助吳光輝,她的訴求甚至不是對方盡父親責任,而是希望自己臨死前讓兒子能與父親相處一段時間,多么“偉大”啊。
自閉癥少年李陽,被吳光輝惡語相向、毆打,卻永遠像陽光小天使一樣給予他溫暖,間接讓他知道原來李夕一直在兒子面前維護他作為父親的偉大形象。
……
是不是有點熟悉?
時間倒退20年,浪子荒誕人生,肆意傷害愛自己的人,但愛他的人永遠等在原地,讓他落地即可成佛,回頭即可喜提好妻子、好大兒,在影視劇中相當常見。
港片黃金時代鐘情的“浪子回頭”,亦與此一脈相承,年少時的觀眾亦沉迷于“浪子回頭金不換”的幻想,但長大后,卻會發現其中的虛偽與可笑。
浪子可以回頭,可他人為什么要站在原地去等一個傷害自己的人?渣爹可以悔改,可憑什么讓一個需要被愛的孩子無視傷害去“治愈”一個不負責任的人?
所謂的浪子回頭情結,往往都在極力淡化其責任,刻意突顯其失意,用普通人的善卻包容自私者的虛偽,其內里,不過是浪蕩半生,歸來白得一個家的情結罷了。
感動嗎?
如果《別叫我“賭神”》是想揭露這類人士的自私荒唐,或許能夠引發觀眾共情。
但試圖讓觀眾看他一再傷害他人,一再重犯劣行,然后那些被他傷害的善良家人、愛人反過來治愈他的故事,抱歉,這種PUA式的感動,OUT了20年。
或者,30年……
編劇沒有50歲以上,真寫不出如此讓人陌生又熟悉的爛片。
套路敷衍
周潤發其實飾演過很多浪子,但他30年前與張艾嘉合作的《阿郎的故事》,與如今的《別叫我“賭神”》頗有相似之處,都是浪子情結,都是親情治愈。
如今來看,《阿郎的故事》里很多東西也存在一定美化,但客觀來說,論情緒感染力、親情與責任,它要比新拍的《別叫我“賭神”》優越太多。
原因很簡單,編劇同樣美化了浪子形象,卻亦照顧到了觀眾接受度,先讓觀眾看到阿郎為了孩子改變自己,雖然落魄,卻一直在努力做一個好父親。
簡單來說,就是先改正,再去彌補家人,過程中彼此治愈,如此一來,觀眾便會因為對改正后的阿郎產生憐惜而忽略他曾經的錯誤,重視感動輕視問題。
憑借這份真心與浪子回頭情結渲染,讓《阿郎的故事》封神。
可見,那時候很多創作者在推崇浪子,卻也清楚只表現浪子渣的一面不可能博取觀眾的同情心,但很有趣,30年后的《別叫我“賭神”》,卻似乎遺忘了這一點。
這部電影在人物刻畫上,更傾向于古早狗血情感肥皂劇的創作風格,50集的故事,渣男主可以直到第49集仍舊劣跡斑斑,只要第50集改正便能瞬間洗白。
亦如電影里的吳光輝。
人到中年,連孩子出現都影響不了他的賭博劣性,突然間因為昔日戀人李夕保存的舊照片悟了,等人死了,他開始審視自己,用長跑運動重塑人生。
從此父慈子孝,幸福前行。
看到這里,但凡有點社會閱歷的觀眾內心應該都很清楚,將這種案例放到現實生活里,李夕辛苦一生給自閉癥兒子留下的生活保障,99%的概率會上賭桌。
故事想表達的情感,觀眾共情不了,作品傳遞的立意,同樣站不住腳。
更糟糕的,創作者甚至沒給這個老派陳舊的浪子情結,安上一個真誠的外殼。
整部電影情感最濃郁的地方有兩處,一是李夕與吳光輝的愛情回憶,另一處是吳光輝被追賭債時突然暴發保護兒子,但這兩處,都支撐不起作品感染力。
愛情回憶,人設尬,臺詞更尬。
賭徒浪子與傻白甜圣母三言兩誤便陷入情網的故事,本身就很單薄,再讓兩位加起來已經100多歲的演員詮釋,效果更加生硬,角色像在走情節任務。
吳光輝保護兒子那一段情況相似,別說角色沒有足夠的閃光點鋪墊,僅父子兩人的相處,便沒辦法讓觀眾感動點在哪里,畢竟,禍是他一再重復闖下的。
直觀來看,創作者更像是將老式浪子故事的大綱拎了過來,既不顧及當下觀眾審美與價值觀導向,亦不花心思真正去挖掘人性、社會、情感的復雜面。
只是生硬地往大綱里面塞情節,告訴觀眾這一段你要感動,這一段你要生氣,這一段你要哭,這一點你要笑,既沒尊重觀眾,也沒尊重藝術本身。
如此作品,怎么可能成功?
如此作品,又怎么可能讓港片重現輝煌?
電影的成功應該在作品本身的能量,讓港片延續的方式,應該是不斷的探索與再創造,而不是拿老套路敷衍觀眾,把成功寄托于情懷與周潤發等老面孔的號召力。
希望未來港片,給觀眾的是新穎與真正有說服力的情感沖擊,而不是拿著老套路當萬能鑰匙,若如此,還不如去拍《澳門風云4》,雖然爛,卻至少還能下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