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籠中》也提醒了創作者,扎根現實、真誠創作,也能收獲觀眾的真誠回饋
(相關資料圖)
7月6日,由王寶強執導并主演的電影《八角籠中》正式上映。據媒體報道,該影片在正式上映前半個月開啟點映,6月30日起點映及預售票房便突破1.3億元。截至7月5日晚,該片點映票房超過4.2億元,大幅提升了此前由《八佰》創下的2.34億元國內電影點映紀錄。
《八角籠中》是王寶強時隔多年后,重回現實主義創作的電影,也是王寶強繼《大鬧天竺》后,又一次執掌導筒。相較于《大鬧天竺》,《八角籠中》確實有了很大進步,其登上中國影史點映總票房冠軍寶座,也讓公眾有了更多進入影院的理由。但客觀地說,《八角籠中》仍有進步空間——比如電影的節奏很平,起承轉合之間的邏輯鋪墊不夠扎實,缺乏商業類型片的情感爆點等等。
然而,觀眾一邊承認該影片是一部“平庸之作”,另一邊也希望它能夠“贏一次”。這是一個可堪探討的有趣現象,一部不那么好的電影,為何能夠收獲不錯的群眾基礎?
答案就是“真誠”。更具體地說,是強烈的王寶強式個人色彩,以及影片具備現實主義創作的底層視角與底層關懷,讓人共情。
↑圖據@電影八角籠中
2017年,王寶強因為導演處女作《大鬧天竺》獲得“金掃帚”最令人失望導演獎。彼時,王寶強站上領獎臺,對著觀眾鞠躬,誠懇道歉:“雖然它不是個光彩的獎項,但可以鞭策人進步。我來領獎是因為我愛電影,尊重電影,尊重觀眾,尊重在座的前輩們。我第一次當導演確實欠缺經驗,有很多不足,我相信經過努力會成為一個合格的導演。”他也是金掃帚獎舉辦9年來唯一到場的一線明星。如今,王寶強帶著《八角籠中》歸來,并揚言這一次要把金掃帚獎還回去,這讓人看到了他的真誠,和韌勁兒。
《八角籠中》根據格斗孤兒事件改編,講述的是,落魄的格斗冠軍、不成功的沙場老板向騰輝(王寶強 飾)偶然結識了一群無人照料的孩子,他教孩子們學習格斗,希望孩子們憑借格斗打出一片天。就在曙光即將顯現的時候,格斗俱樂部遭人舉報,向騰輝不得不解散俱樂部,孩子們重新陷入困境……
這部電影從底層視角出發,呈現那些被遮蔽的貧困角落。王寶強是從草根成長起來的,由此他能在電影中坦率直接地呈現這種狀態。八角籠既是格斗的擂臺,也是孩子們困境的隱喻。
看到他人的貧困與不幸,我們會給予同情,只不過,同情并不意味著就是底層的視角和底層關懷,因為同情有可能是感性而起、轉瞬即逝,同情之后,一切照舊。就像電影中舉報俱樂部的人,他們忙不迭地給向騰輝扣上“無良商人”“消費孤兒”等帽子,自以為這就是給底層關懷,以為自己才是正義。在輿論壓力下,格斗俱樂部關閉了,孩子們被遣散了。他們沒有想到,對于這群孩子來說,格斗已經是他們當時差點看到曙光的出路……
之后,俱樂部解散了,孩子們再次被送回那個無人照料他們的家,一日三餐只能吃洋芋,甚至有人重新走上犯罪道路……這樣的“解救”真的是孩子們想要的嗎?
所以,真正的底層視角、底層關懷,是能夠從弱者的視角和立場出發,考慮到他們的意愿和情感,給他們利益最大化的選擇,并為之計深遠;而非為了滿足自以為是的正義感,完全屏蔽了他們的利益和訴求。
《八角籠中》既通過格斗孤兒的困境,讓觀眾重獲感知貧困的能力,同時,它也對社會中不分是非黑白的“廉價”同情和自以為是的正義感提出了含蓄的批評。它有真正的底層視角,而非獵奇;有真正的底層關懷,而非自我感動。電影最后對于底層困境的“拯救”,也沒有流于雞湯和成功學,“打水漂”的悲傷隱喻提醒著我們,從根本上鏟除造成貧困的不平等土壤仍任重道遠。
正是這些“真誠”的存在,讓觀眾愿意給予不完美的《八角籠中》更多支持。當然,電影本質上是一種商品,要贏得更多觀眾的用腳投票,歸根結底需要依靠質量說話,希望王寶強的下一部作品能夠讓觀眾更加心服口服。而《八角籠中》也提醒了創作者,扎根現實、真誠創作,也能收獲觀眾的真誠回饋。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從易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