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名利雙收的韋恩斯坦對電影運作的不擇手段也被曝光。有媒體稱,為了獲得電影發行權,韋恩斯坦曾把一個獨立制片人鎖在酒店房間里,直到對方愿意才放人,由于不滿《時代周刊》的相關報道, 韋恩斯坦一天之內給編輯打了10多個辱罵電話。
看劇本管賬本
最近30年的好萊塢,盡管與黃金時代已經大有不同,但大制片廠的主席和總裁仍舊是舉足輕重的電影大亨,而作為一部電影的“大總管”,現在的好萊塢制片流程中,導演和制片人的控制力也經歷過此消彼長的博弈
有人說《天堂之門》開啟了制片人擴權的大門。1980年的這部電影的制片公司是卓別林和格里菲斯等共同創建的聯美,導演是前一年剛拍完《獵鹿人》并斬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邁克爾·西米諾。
雖然好萊塢的制片廠制度從20世紀20年代就已經成型,并在之后逐步完善,但在《天堂之門》拍攝之前的新好萊塢電影時期,基本上是制片人和導演共同控制電影的制片流程,制片人名義上是導演的上級,但是導演,特別是知名導演對電影的控制權卻絲毫不遜于他們。
根據當時的報道,在拍攝《天堂之門》時,邁克爾·西米諾幾乎每一個鏡頭都得重復幾十次,拍攝進度嚴重落后,制片人對這一切都顯得無能為力。結果影片超期半年,制作成本從1000萬美元左右長到4000萬美元,最后邁克爾·西米諾交出自己剪出的5個小時成片,但聯美高層并不滿意,在多次爭論后他才不情愿地將公映版本剪到219分鐘,即便如此該片也只拿到300多萬美元的票房。
經此一役,聯美瀕臨破產,最終被米高梅并購,停止了電影制作業務,只負責發行。在此之后,好萊塢的各大制片商深刻意識到導演主導電影的弊端,開始讓制片人對電影享有絕對控制權,包括“終剪權”在內的很多權力越來越少被授予導演,導演更多是僅作為電影的制作者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