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撇開廣告內容和品牌的關聯度令人莫名其妙,就是所謂溫情的訴求,也讓人很不舒服。難道中國留學生已經到了為了一盤番茄炒蛋就把媽媽半夜喊起來的巨嬰狀態(tài)?互聯網的原住民難道不知道用手機搜索菜譜?退一步說,基本的科學素質應該是懂得試錯,可以先放西紅柿再放雞蛋,第二遍先炒雞蛋再放西紅柿,第三遍雞蛋和西紅柿一塊放,通過試錯,找出正確的做法。如果連這些都不懂,怎么在國外生存?
或許生活中有這樣的學生,但一定是極個別的例子。廣告文案把個別性當做一般性,把特殊性當做普遍性,通過妖魔化中國學生來達到溫情訴求的目的,實在是不懷好意,可惜是拿著雞蛋碰石頭。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三觀不正的廣告有增多的趨勢。由于觀眾對硬廣告有逆反心理,一些廣告的制作便通過故事化情節(jié)植入某種社會現象來達到共鳴或爭議的目的,可以說是投入最少的錢獲得最大效益。這無可厚非,但起碼要三觀正確,而不是把觀眾當傻子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