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東方快車謀殺案》中,故事還是那個故事,懸念沒變,但波洛變了。外在上,他從小個子、讓人愿意親近的話癆,搖身成了走路帶風的高冷偵探。外在走偏可能不太重要,真正讓觀眾調侃他“拿錯劇本”的,是那面目全非的辦案習慣。
即便看似與案件無關的人、無聊的話題,波洛也能耐著性子寒暄。
記憶里,波洛有個外號“安樂椅神探”,因為他向來嫌棄去現場搜尋指紋、煙灰或者畫上裂縫那樣的物證。他覺得可見的線索一眼可見,看不見的人心才是探尋真相的起點。他常常舒服地躺在安樂椅上,聽警察帶來現場報告,像記者一樣采訪相關人,喝杯熱巧克力,再動動他小小的“灰色腦細胞”,一切就呼之欲出了。
東方 這不是用“紳士做派”就可簡單歸納的,而是原著作者阿加莎賦予推理故事的精髓——每一次對話里,藏著波洛的試探、嫌疑人的疏漏。就在口舌間的拉鋸戰里,人心浮現,真相漸近。阿加莎借著“動口不動手”的波洛,把所有信息向讀者和盤托出,波洛知道多少,讀者同步更新多少。真相即將揭曉的一剎那,只要你猜對了作者的思路,你就有可能得到正確答案。粉絲享受的,恰是這種信息平等下的智慧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