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部紀錄片《北方那努克》就是要求愛斯基摩當地居民“擺拍”成的。
拿過奧斯卡最佳紀錄片《遷徙的鳥》中被困在原油里的鳥,其實是用巧克力漿制造的人工場景。
國外大火的影視制作教學節目“DSLRguide”里也提到,自然紀錄片不可能100%真實↓
為什么要在紀錄片中擺拍?
很多時候是迫不得已。
“DSLRguide”里提到,你不可能在直升飛機上拍攝時還能拍到腿部的細節。
《冰凍星球》的旁白David Attenborough 在回應北極熊產仔造假時說:“如果有人把攝像機架到野生北極熊穴中,成年北極熊不是殺死幼熊,就是殺死攝像師,兩者必有其一”。
工作人員在給北極熊搭窩
當然,還有更多的擺拍是出于影片效果的考量。
《遷徙的鳥》中,困在原油里的鳥沒有及時被拍到,但為了展現人類對自然的破壞,是直接放棄這段震撼人心的素材,還是用無害的巧克力醬擺拍呢?
當需要展現小黃鴨落水的場景,但這已經是多年前的事了,是用多年前的新聞報道代替還是在海洋里扔幾只小黃鴨,呈現出來的畫面更好看呢?
不得不說,這樣的畫面真的很美啊
“DSLRguide”節目里說到,影視創作者的第一要義是講故事,紀錄片同樣如此。
去年在國內大銀幕上映的《地球:神奇的一天》中,鬣鱗蜥幼仔被蛇群圍捕的驚人畫面其實是兩個畫面,被蛇群圍攻和最終逃生的也并非是同一只鬣鱗蜥幼仔。
如果只放幼仔被圍捕的畫面,而不交代它的結果,不就是沒結局的電視劇么?
說到底,自然界不是紀錄片啊,不是紀錄片里那般十全十美的美好啊。
“每一幀都可以用來做壁紙”,是我們經常聽到對BBC紀錄片的評價。
喜歡看紀錄片,就是因為我們所處的環境不完美,有時候讓我們疲倦、讓我們生厭。
當我們把視角轉向自然,自然界純粹的美輪美奐,是我們暫時逃離的最好出口。
世間最好的治愈來自于自然紀錄片
紀錄片不是自然,是人對自然的呈現。它摻雜著人的局限:縱使技術進步得再快,還是有我們無法抵達的地方。摻雜著人的欲望:我們總是想看故事,然而,自然與生命總是奇跡與平凡并存,哪有那么多故事可講。摻雜著人的懶惰:與其再去發現一個故事,還不如拼湊故事來得簡單。
如果需要的是對擺拍的理解,作為觀眾的我們也許可以給。
然而,以上說的是擺拍,是拍攝過程中的一種手法。
造假是什么?
是對擺拍的掩蓋,是擺拍的同時販賣真實,是欺騙,是剝奪知情權。
BBC拍攝的這一系列紀錄片幾乎沒主動表示過部分鏡頭是擺拍來的,無論是片尾還是片中旁白。這就給觀眾造成這些都是野外拍攝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