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恨》《春》《秋》《三朵花》《合家歡》《兩代女性》……她拍片量大,一部接一部。但與當時滬上大部分女星不同,勤于工作的王丹鳳身上并不盛產小報喜歡的花邊新聞,這讓她更贏得媒體的尊重和影迷的喜愛。
1948年,王丹鳳赴香港,在長城、南國等影片公司主演《無語問蒼天》《瓊樓恨》《海外尋夫》等6部電影,事業再上高峰。影迷遍布東南亞,影響力輻射美加華人地區,本可以在香港繼續做一個風光的女明星,但新中國建國后,抱著對新時代的向往,以及為與人在上海的未婚夫柳和清完婚,王丹鳳放下香港的一切,回了上海。對于王丹鳳的告別,香港影迷多有不舍,當年香港報刊對于王丹鳳的上海大婚,還有大版面報道。
成為紅旗下的演員,王丹鳳煥發出另一種風采。1957年的《護士日記》,1962年的《女理發師》……王丹鳳演繹著中國兒女對新天新地的憧憬和愛。在這時期的電影里,王丹鳳的表演天真、自然,為了演好那些和她生活很遠的工農兵人物,她屢下基層體驗,在電影圈傳為佳話,也讓一個個人物走進了觀眾心里。
1961年,周總理提出評選“中國電影界自己的明星”,王丹鳳與趙丹、白楊、張瑞芳、上官云珠、孫道臨、秦怡等22人入選,定名為“新中國人民演員”,俗稱“二十二大電影明星”。
歲月流逝,王丹鳳光熱猶在,她站好演員崗位最后一班崗,繼續演出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才正式息影。息影之作《玉色蝴蝶》,從16歲演到60歲,挑戰不可能。
退隱后,王丹鳳仍然活躍在社會大舞臺,它遠赴美國參加里根總統就職儀式,順道去加拿大探望民國影后胡蝶,后來還在香港開素菜館。香港不僅有她的事業,也有往昔的明星朋友李麗華、陳云裳、夏夢、龔秋霞,更有千千萬萬記掛著她的影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