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爸媽學前班》第6期上線,四組嘉賓的英國游學之旅也已經過半。阿嬌和賴弘國、陳龍和章齡之、劉璇和王弢、百克力和張楊果而通過“主題課程+社會實踐”的形式,在實驗發起人周洲和中英教育專家的帶領下,循序漸進地進行著“職業父母”的養成計劃。五期節目過后,學員們在原生家庭、高質量陪伴、過度保護、父母分工、夫妻相處等方面收獲頗豐。本期節目,大家迎來期中小考,一方面檢驗了前期的學習成果,另一方面又獲得了關于為人父母“職業素養”的新啟發。
阿嬌與賴弘國課堂討論
靜候花開,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
英國兒童心理學家Jane Evans帶來了一項測試:五個有著各異“問題”的兒童:閱讀障礙、面臨退學、討厭競爭、木訥內向、厭惡上學、自理能力差、害羞膽小、不愛干凈……如果其中一個是你的孩子,你將會如何對待TA?本期節目中,《爸媽學前班》的學員們給所有“問題兒童”的家長做出了榜樣——章齡之和陳龍強調了“尊重”的作用,認為家庭教育應與學校教育結合,共同配合;劉璇與王弢表示要鼓勵孩子發展、培養自己的個性,讓孩子知道自己所謂的“問題”其實很多人都存在,陪伴和支持最重要;見習爸媽阿嬌和賴弘國結合自己的成長經驗,提出要有專業老師的介入去引導有著特殊好奇心的孩子的成長,要保護可貴的創造力;百克力和張楊果而認為,當孩子明確知道自己“討厭”什么的時候,其實反而離發掘天分的距離更近了……
劉璇與王弢探討問題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對所有父母來說都是需要專注一生的事業。在很多家長的內心深處,其實潛藏著一套“一廂情愿”又“世俗固化”的教育標準,常常違背孩子的本來性情,強制去“改造”自己的孩子,特別是當孩子出現一些在智力與性格上不同于大多數人的差異時,不僅自己總是懸著焦慮的心,更多的是給孩子強加了帶有壓迫和重負的所謂的“愛”。Jane所列舉的“問題兒童”在最終揭曉真實身份時讓嘉賓們確信了自己教育方式的正確性:愛因斯坦、丘吉爾、愛迪生、菲茨杰拉德、J.K。羅琳……同時也讓觀眾們了解了孩子大腦發育的奧秘,更加感慨我們沒有資格否定任何一個孩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命成長特點和周期,他們只是需要父母的理解與支持。
做父母也需要有創造力
作為完全沒有育兒經驗的新婚夫婦,阿嬌和賴弘國像很多年輕人一樣,有著各種各樣關于養育孩子的顧慮與疑問,他們的提問也引起了不少觀眾的共鳴,在彈幕和評論中紛紛表示和“女神”有同樣的困擾:第一次當爸媽免不了會手忙腳亂,在照顧孩子的問題上,只能通過不斷“摸索”和“試錯”來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經常拿捏不準獎懲的尺度。
百克力認真記筆記
以阿嬌賴弘國為代表的這一代80、90后父母幾乎很難從上一代父母身上吸收教育孩子的經驗。以“如果孩子不好好吃飯時應該如何處理”舉例,Jane與學員們進行了探討,指出教育孩子在某種情況下可以當作一種游戲,而不是一種負擔:“如果孩子把食物扔在地上,家長可以很有興趣地說‘食物不想被這么對待,它會很傷心孤獨的’,更加和藹地解釋食物應該在碗里或者肚子里,甚至編一個故事,要讓孩子知道自己與你建立了聯系”。優秀學員阿嬌立刻get了老師的重點,搶答道:“當父母也需要創造力!”這句話其實道出了節目所提倡的核心觀點:解決所有孩子問題的重點應該首先聚焦于父母本身,只有父母自我成長了,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長。
陳龍章齡之課后星空屋學習小結
張楊果而在節目剛開始的時候說:“之前養育孩子也是摸著石頭過河,從來沒有如此系統地進行如何當一個好父母的學習,針對性地告訴我,我應該怎么做?”這番話讓很多觀眾都感同身受。不得不說,《爸媽學前班》的出現,讓很多人從“別人家孩子”的執念中找到了要成為“別人家爸媽”的信念,通過節目觀察嘉賓的設計,以“上帝視覺”去審視自身跟伴侶相處的模式和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的不足。作為父母,和未來也許會成為父母的你,也許真的可以趁此節目停下來好好思考,我們真的學會怎樣去當父母了嗎?每周四上午10點,騰訊視頻《爸媽學前班》,一起去探索,學習,改變,提升,踐行父母不僅僅是一種身份,它更是一種職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引導孩子走出一個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