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受訪者供圖
《銀蛇謀殺案》
《紅粉》
《橘子紅了》
新版《紅樓夢》
《大明宮詞》
李少紅在《大宋宮詞》片場。
在電影導演領域,女性是絕對的少數派,她們中的佼佼者可謂巾幗不讓須眉,優秀的女導演們帶著對電影的滿腔熱忱,勇敢地闖入這方歷來由男性主宰的世界,同時也憑借著自身的才華和女性特質,為影壇增添了一抹別樣不同的亮色。
跟著改革開放的腳印一直走到今天,李少紅無疑見證了整個四十年的過程。上世紀80年代,她拍戲,經歷了電影制片廠最早的體制改革,自己找投資,也經歷了市場化,例如《紅粉》是當年第一部票房分賬的國產影片,拍《雷雨》的時候,李少紅成為國內最早轉型拍電視劇的電影導演之一,“能慢慢和這個時代一起發展和進步,我自己收獲很大,這幾十年也真的很充實。”
每拍一部歷史劇,李少紅就沉浸在古往今來的歷史海洋里,她說自己太享受將想象中的世界具象化的過程,正在緊密拍攝的《大宋宮詞》片場里,她是最有活力的那個人,跑上跑下,講戲思考,很多人都說她是個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她只淡淡地認為“拍戲能讓我快樂,拍好了就很開心”。被問到這么多年有什么迷茫,她笑說“拍不好心情就不好,睡不好覺、沒吃上飯之類的事情,現在的我一拍戲就不想有其他事來紛擾自己,這些年感覺自己心更沉靜了。”她淡淡一笑,扶扶眼鏡,“我拍戲的標準是,拍出來的戲大家不后悔,觀眾看了覺得滿足,臺前幕后的人愿意一直拿出來看,說出這個作品不丟人,對我來講,這樣就足夠了。”
上學
因改革開放決定報考北影
“如果不當導演,我應該是一名醫生或者護士,還是檢驗科的(笑)。”改革開放前,李少紅還在南京部隊醫院工作,恰巧遇上1978年恢復高考,她想著不管什么大學,只要能上就滿足了,“本來我準備考醫大,但有個同學給我看了人民日報文藝版的一個廣告欄,寫著北京電影學院(后簡稱北影)招生。我媽媽就是電影學院畢業的,我同學問我,你媽媽不是學電影的嗎?就這句話啟發了我。”李少紅有了學電影的想法,但還是對自己充滿懷疑,就連從事拍電影的母親也認為她機會渺茫,幾萬報考考生中只招收百余人,而女兒什么都沒準備。李少紅自己也認為這個決定做得太倉促了,就連報名都是在最后一天下午才趕上的,沒想到卻一舉成功。考入北影,這是改革開放對她影響最大的一件事情,這個選擇改變了她的人生。她與陳凱歌、張藝謀等人成了同學,其后成為了第五代導演的中堅力量,而李少紅,無疑是影響力最大的女性導演。
入行
外號“女人比男人更兇殘”
李少紅笑著說,因為自己是干部子弟出身,大學時是班上的“女貴族”,巨蟹座慷慨大方的性格使然,很多時候出去吃飯都是她主動掏錢結賬。那時班上只有9個女生,“電影學院不讓用電爐子,我們就偷偷地接線,用糧票去換了雞和雞蛋,沒有鍋就把臉盆洗干凈,拿來做雞湯,同學們經常一邊聊電影,一邊喝著臉盆雞湯。”提及自己形形色色的同學,李少紅總是津津樂道,她說陳凱歌似乎永遠很文藝,有領袖氣質;田壯壯就比較實際,經常告訴旁人少看書,因為電影是拍出來的,而不是看出來的。她說這些同學對她影響都很大,自己是比較“默默無聞”的那類人,但李少紅在班上的外號卻是“女人比男人更兇殘”(1967年英國電影名),“我們當時習慣用電影來起外號,這個名字很逗的。后來我確實也拍了《銀蛇謀殺案》、《血色清晨》,都是講驚悚、殺人的,當時還有人說我比男人還要狠,堪比昆汀。”李少紅記得,《銀蛇謀殺案》首映是她第一次走上舞臺,當時臺下的人不停吆喝起哄,后來她才知道原來大家沒想到導演是女的,一個矮小的女孩怎么那么兇殘?
成家
與摯愛組建“流動電影家庭”
李少紅拍戲不算早,直到1986年才開始拍戲,那時張藝謀和陳凱歌都拍了自己的作品。她比較膽小,老認為自己還不能獨立執導;另外她當時懷孕了,想著女孩子怎么都該順其自然去安心生孩子。李少紅說自己最幸運的莫過于在大學最后一年認識了丈夫曾念平,當時曾念平已經畢業留校任教,這段佳話在當時還被笑說成“師生戀”,“當時他是攝影系里最年輕的老師,經常帶著張藝謀、呂樂他們拍戲,后來覺得他業務水平真不錯,很容易溝通。”要做女導演,自然會面臨更多的家庭與工作的平衡問題,而這一點,李少紅得到了曾念平的理解,“我們都做電影,如果兩個人從事行業不同,可能對方比較難理解你的職業,但他做攝影,我當導演,一直一起合作,在哪兒拍戲就把孩子帶到哪兒,就像個流動電影家庭。”就像正在拍攝的《大宋宮詞》,她說曾念平對拍攝的要求比自己更高,經常挑剔燈光不行、構圖不對,“我特別較真,但誰叫我中了他的毒唄。”
立業
不惑之年斬獲柏林銀熊獎
回憶自己第一次拍電影,李少紅感觸良多,她說當時大家懷著一種藝術創作的沖動,就像經歷了一場初戀,“那種感覺是不可復制的,最開始沒有經驗,所有人都玩命一樣去呈現一個東西,一切都不管不顧。別人看我們每天風風火火、眼淚汪汪,覺得我們像瘋了,但那種感覺不會再有了。”1988年,她憑借《銀蛇謀殺案》嶄露頭角,此后的《血色清晨》、《四十不惑》接連在國際影展上獲獎。1995年第4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李少紅憑借《紅粉》榮獲銀熊獎,那時的她剛滿40歲,《紅粉》是她的第四部電影作品,影片成本只有250萬元。這次獲獎李少紅也極為意外,“當時和我們同期角逐的有關錦鵬的《紅玫瑰與白玫瑰》,從制作商還有各方面資歷來講,我覺得我們不可能得獎。我記得王志文、何賽飛、王姬從飛機下來就直奔放映廳,大家就筆直地站著把《紅玫瑰與白玫瑰》看完了,都覺得競爭對手好強,看完了大家都沒有說話。”李少紅也認同電影行業本就偏男性一點,但自己依舊葆有對這個行業的興趣,所以能夠一直堅持,“好像藝術這些東西就天然存在,不會有陌生感。”
用心
至今不敢回看自己的作品
拍了《紅粉》之后,電影環境開始變化,表達變難,找投資更難,李少紅不擅長和投資人打交道,又不想停下當導演的腳步,特別茫然。自1996年的《雷雨》開始,李少紅的工作重心開始轉向電視劇領域,她陸續打造出了《大明宮詞》、《橘子紅了》等轟動一時的作品,這些電視劇的反響實在太大了,大到旁人漸漸都遺忘了她電影導演的身份。她說自己從未意識到這些作品會變成不斷重播的經典,“那個年代就覺得自己還不會拍,很多事情不了解,但正因為這樣讓我更有興趣,拍戲是去創造一個世界,這種創造力是極度吸引人的。”不過,對于自己創造的經典她還不滿足,“我基本不敢回看自己的作品,偶爾電視上看到就馬上換臺,總有心驚肉跳的感覺,有段時間我聽到《橘子紅了》的片頭曲就想找個地洞鉆下去,感覺每看一回就有不滿意的東西。”
展望
始終信奉“戲大于天”
比起早期作品的強烈男性氣質,經過歷練后的李少紅,其作品開始呈現出明顯的女性視角。如《大明宮詞》、《橘子紅了》等,都是以女性為主人公,同時站在女性立場上審視和思考。2010年播出的新版《紅樓夢》,從最初的角色選拔到播出,都引起了極大的熱議,李少紅也提攜了一批又一批當紅演員,對于外界評論她獨具慧眼,她笑說也有看走眼的時候,“選角有時真是緣分,我主要是去了解演員,細心觀察后,大概能知道他是什么樣的性格和脾氣,怎么去規避他的弱點,怎么去挖掘生動的方面。”“不斷打磨、做到最好的執著”幾乎是劇組所有人對她的評價。演員劉濤就曾告訴記者,“少紅導演是特別有耐心的精益求精的導演,她會給演員足夠空間發揮,我今天沒達到她想要的狀態,她會再給你一天,不夠就兩天、三天,直到最好的狀態呈現出來為止。”她在片場始終奉行“戲大于天”的信仰,“以前那個年代大家都只考慮戲,愿意獻身,拍攝的氛圍也單純,不會去考慮檔期、曝光度和流量,只要戲需要,什么怨言也沒有,玩命地拍,我覺得這種為藝術奉獻的精神真的該傳承下去。”她說,每次拍片就像運動員,無論跑多遠,無論之前影片有多大成就,下一部依舊要回到起跑線上,將一切歸零,“我是導演,不從頭拍到尾要干嗎去?我不能想象自己的戲交給別人拍。只要我還拍得動,還有愿望,就會一直拍下去。”
倒帶40年
1 當時你有什么樣的夢想,實現了嗎?
李少紅:做電影導演呀,也實現了。入學之后我就發現我真的很喜歡這一行,鐘情于它了。
2 當時最想去哪里看看?去了嗎?使用的是什么交通工具。第一次出國又是去哪里?
李少紅:第一次出國是去的瑞士,坐飛機去的。其實上世紀90年代這10年時間,我基本都“泡”在國際電影節里。就像現在年輕人一樣,有很多電影節邀請,成了最早出去參加電影節的一批導演,這是種新潮,那時也真是我最黃金的一段時間。你能吸收很多東西,對電影有種一邊拍攝一邊深造的感覺。這很重要,我認為搞藝術的人不能夠故步自封,你一定要知道世界有多大,才會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兒,所以你就必須得要去看,當時,我好像用了一兩年就把一本護照用完了(笑)。
3 那還記得改革開放后買的第一件、以前想買但買不到的東西是什么?
李少紅:雙卡錄音機,松下牌,我跟我爸爸要錢買的,電影學院我們這屆第一部雙卡錄音機就是我買下的,但是后來被別人偷了,這是我們這一屆的謎案,到現在沒有破案(笑),我還在期待會不會哪天哪個同學告訴我,說當年那部錄音機就是我拿的,我覺得肯定是哪個同學拿去倒帶子了。我有時候跟劉儀偉開玩笑,如果你在我們班的話肯定這個機器就是你偷的。
4 在風云變幻的時代,你做過什么逆流而上的事情嗎?
李少紅:拍電影吧,還是愿意拍電影。其實也有很多誘惑,可以給你開更好的條件,但我屬于那種做不了的事情不太會強求的人,我覺得我做不來、做不好,那去做了也沒用,就比方說拍喜劇片、穿越題材、改編IP,想想還是算了,我覺得還是讓我拍文藝片比較合適。我其實好奇心比較重,從小就喜歡拆表、縫紉機、自行車,對新生事物沒有什么障礙,現在只是沒有時間玩,不像以前一玩就上癮。
5 作為一個迎接了很多變化和開創了一些“第一”的人,你想讓你的孩子繼承母業嗎?
李少紅:快了(大笑),她已經做制片人了。其實我最開始不太想,但是沒辦法,血統這個東西很厲害,她是在片場跟著長大的,放在哪里都會做藝術。后來我發現不需要回避,她現在一直在做時尚,也很厲害,完全是獨立憑借自己的藝術鑒賞力,她本來就是學這個的,也有這個能力,所以現在她要選擇這個行業我不會阻止了,如果她不干,我還會覺得很可惜,這就是命吧(笑)。
李少紅 1955年7月出生于江蘇蘇州,1978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1982年畢業后被分配到北京電影制片廠任導演,1988年執導《銀蛇謀殺案》受到關注,這是李少紅真正意義上導演的第一部電影,隨即獲得了獨立執導權,后執導《血色清晨》《四十不惑》《紅粉》等片,分別在國際影展上獲獎。1998年,執導的歷史古裝電視劇《大明宮詞》獲得第十八屆中國電視金鷹節長篇電視劇類優秀獎;2001年導演家庭倫理電視劇《橘子紅了》成為經典。2010年執導電視劇《紅樓夢》,今年正忙于由周渝民、劉濤主演的《大宋宮詞》。
(采寫/新京報記者 周慧曉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