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中國當大使是很特別的體驗。在很多國家工作,只需要了解這個國家的歷史和時事就夠了,但在中國遠遠不夠。中國不僅是一個文明古國,更對當今世界發揮著持續的影響力。你不只要知道中國的歷史和現在,更要看到中國的未來。”
這是波蘭駐華大使賽熙軍(Wojciech Zaj?czkowski)來華工作近2年后的深切感受。在中波建交70年周年之際,賽熙軍接受人民日報海外網專訪,表達了對中國復興的祝福,以及推動深化波中各領域合作的愿望。
中波有“百年之緣”
1949年10月7日,在新中國成立后一周,波蘭就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而在賽熙軍看來,波中之間有著比70年建交史更長的緣分。1918年,波蘭結束了被瓜分的百余年屈辱史,恢復了獨立;1919年,中國爆發了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同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五四運動。
“波蘭獨立運動和中國五四運動,都被視為兩國現代化進程的起點。”賽熙軍被兩國人民追求民族獨立的相似經歷深深觸動。他對五四運動提出的旗幟性口號“賽先生”印象尤為深刻,“這就是我中文名姓‘賽’的原因”。
帶著一份對中國的親近感而來,賽熙軍在走訪中國不同城市過程中,發現了波中“百年之緣”的更多溫情故事。哈爾濱,就是一個讓包括賽熙軍在內的很多波蘭人有溫暖記憶的中國城市。20世紀初,由于中東鐵路修筑、日俄戰爭等原因,一批又一批波蘭人來到哈爾濱,形成了幾千人規模的波蘭人社區。
“波蘭人在哈爾濱生兒育女,開設學校,興辦企業,中國第一家啤酒廠——哈爾濱啤酒廠的前身就是波蘭人開辦的。”賽熙軍說,“雖然在上世紀90年代,幾乎所有波蘭僑民都離開了,但波蘭人對哈爾濱的美好回憶難以磨滅。”
賽熙軍表示,波蘭人的哈爾濱情緣給兩國地方合作帶來了寶貴的靈感。如今地方合作成為波中關系的一大亮點,兩國之間已經締結了30多對友好城市。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深挖
中波人民因為歷史留下的“百年之緣”而走近,也因為燦爛的文化而相互吸引。
以肖邦為代表的波蘭音樂家在中國廣為人知,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中國鋼琴家進入波蘭民眾視野。“李云迪和郎朗在波蘭很有名。”賽熙軍說,“每五年,世界各地的鋼琴家都會到波蘭參加肖邦國際鋼琴比賽,一些中國鋼琴演奏家非常有天賦。”
賽熙軍表示,除了音樂之外,中國文學、電影、哲學、武術等在波蘭也廣受歡迎。“我最近剛看了莫言的《紅高粱》,莫言的很多書都被翻譯成了波蘭語。”
賽熙軍認為,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還有很多側面值得波蘭人了解,中國的藝術設計就是一個有待被重新認識的領域。“在中國收到禮物后,我常常覺得包裝比禮物本身更有意思。很多包裝都是美學意義上的杰作。”賽熙軍認為,中國藝術設計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觀碰撞融合的結晶,這種獨特的結合讓中國藝術設計別具魅力。
“一帶一路”讓中歐緊密相連
作為一名從事外交工作幾十年的職業外交官,賽熙軍從歷史、文化中了解中國,也從更廣闊的國際視野觀察中國角色的變化。
“新中國的成立是當代國際關系史的大事件,中國作為大國力量的崛起勢必對國際關系產生重大影響。”賽熙軍表示,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公共議題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此外,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和“17+1”等國際合作框架,有利于促進亞歐大陸的互聯互通,將歐洲和中國更緊密聯系在一起。
賽熙軍對深化波中經貿合作充滿期待。他希望,未來有更多波蘭化妝品、藥品、醫藥器械進入中國市場。而在投資領域,目前已經有一些中國企業在波蘭投資,大多集中于機械制造、建筑、電子設備等領域,“未來歡迎更多中國企業到波蘭投資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