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年一度的“我愛北京——市民新春聯歡會”在國家大劇院上演。在“家國情懷·美在北京”的主線下,800余名群眾演員、10個節目板塊演繹著過年的喜悅和北京城一年來的種種變化。
現場
10個節目板塊演繹北京大事小情
“快過年了,送您一個中國結”,出租車司機把乘客安全地送到車站,卸完行李,不忘送上一句祝福。并不華麗的詞匯配著一口敞亮的京腔,聽出的是北京城質樸動人的年味兒。
這幅溫暖的畫面,來自開篇視頻短片《祝福》。九年來,這個“百姓演、百姓看、百姓樂”的舞臺已經迎來了近萬名普通市民。今年,“市民新春聯歡會”著重加強了視頻短片與表演節目的配合;短片《祝福》里,除了出租車司機,鏡頭還對準了這座城市中更多隨處可見的面孔,文明引導員歡迎著前來游覽首都的外地游客,小學生用稚嫩的筆法寫下新春的祝福;綜藝節目《我要上春晚》穿插的短片展現著國家大劇院保潔員、“北京榜樣”代表和北京交警的日常生活。這些崗位也許并不顯眼,但他們無不用自己的努力和堅守支撐著北京晝夜不停地運轉。“市民新春聯歡會”上,百姓是不變的主角。
“市民新春聯歡會”的主題更加統一清晰,10個節目板塊涵蓋了舞蹈、合唱、朗誦、戲曲、武術等多種形式,各自講述一組發生在百姓身邊的故事。以北京區號命名的情景歌舞《010》就通過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手機串聯起了北京一年來的大事小情:外地游客撥打冠以010的電話號碼,可以第一時間得到想要的幫助;留學海外的學子撥通010時,勾起的是連綿不斷的鄉情與鄉愁;首都文明辦工作人員的朋友圈里,“接訴即辦”、“回天有我”和垃圾分類的動態見證著城市的日益美好。
“市民新春聯歡會”更不能缺少過年的洋洋喜氣。情景歌舞《年夜飯》和《回家過年》里,母親為工作在外的兒女準備了一桌豐盛的年夜飯,等待他們的歸來;舞蹈《春天序曲》《回響曲》《俏花腰》《長長的辮子》《長鼓敲起來》以及歌曲《母親是中華》組成了串燒節目《歡歡喜喜過大年》,歡騰的歌舞將熱烈的氣氛推向極致。
“看了《年夜飯》那個節目,我想起白發蒼蒼的老母親也是那樣在家門口等著我回來,我現在也是這樣期盼著自己的孩子。”一位觀眾觸景生情,不由得落淚。兒子遠在國外不能回家,她決定錄段視頻,讓兒子別忘了有空的時候回家看看。與她同行的朋友為了登臺表演的丈夫而來,看到愛人站在國家大劇院的舞臺上,她激動又自豪:“我在北京工作生活了31年,這些節目演出了我們對這座城市的感受。”
幕后
為登上國家大劇院的舞臺全力排練
據統計,參加本次“市民新春聯歡會”的共有15個市民團體、約800余名演員,他們從一萬多人次的報名中脫穎而出,普通市民的比例達到了80%,最小的演員不過四五歲,最年長的已有76歲。
與之前相比,今年的“市民新春聯歡會”對表演的要求更高。在導演組的統一策劃下,市民團體不再“各自為戰”,也不能單純地表演自己的拿手節目。紅星幼兒園(豐臺園)的40名小朋友參加了《春到北京》和《我要上春晚》兩個節目,她們的年齡只有六歲左右。指導孩子們的楊老師告訴記者,為了能在大劇院的舞臺有出色表現,小朋友們前后排練了兩個多月,每天上下午都要練習。在記住舞蹈動作的同時變換隊形,對孩子們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春到北京》的表演中,他們還需要圍著同臺的爺爺奶奶轉圈互動。“我們擺上一個小玩具或者小沙袋,讓孩子就圍著它轉。”楊老師和同事們想了許多辦法,終于讓孩子們活潑可愛的舞蹈贏得了現場的熱烈掌聲。
情景歌舞《010》形式新穎,創意十足,給不少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個由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和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系的大學生共同帶來的節目點面結合,一氣呵成。據編導郎曉堯介紹,直到十一月中旬,節目的內容才正式落定,開始排練。“‘接訴即辦’、‘回天有我’這些內容還是和大學生的氣質有一點距離。”在校園中生活學習,他們很難完全明白“接訴即辦”的內涵,也對回龍觀、天通苑地區的真實情況了解不多。郎曉堯和導演組專門找來相關的新聞素材,幫助學生演員更加貼近節目中的角色。就讀于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的大三學生王俊杰扮演來到北京游玩的南方游客,這個角色身上也傾注了他對北京的真實情感。2017年,王俊杰離開家鄉重慶來北京求學,初次與這個城市會面,充滿了新奇與好感。“我們第一次在國家大劇院歌劇院這么大的舞臺上表演”,王俊杰說。近兩個月來,他與同學們抓緊課余時間,輾轉在學校和大劇院臺湖舞美藝術中心排練,雖然過程有些辛苦,但這次難忘的經歷將在所有人的記憶中留下深刻的印記。(本報記者高倩 劉方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