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劇電影《敦煌女兒》在敦煌實景拍攝。 劉海發攝
“數十年,如癡如醉守瑰寶,熬過了,家庭崩離孤與寂,一轉眼,鬢已成霜白發舞,莫高窟,已重過我命,融進血脈里。”滬劇婉轉動人的唱腔在大漠響起,脫胎于同名滬劇的電影《敦煌女兒》日前結束了在敦煌的實景拍攝,轉場前往橫店。該片以“敦煌女兒”樊錦詩為原型,將獻禮建黨100周年。
正式開拍前,主角樊錦詩的扮演者、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與幾位演員在常書鴻和段文杰的墓碑前三鞠躬,以表敬意。雖然曾經為了滬劇和電影來敦煌采風不下十次,但在茅善玉看來,每一次來都有不一樣的體會:“只有在凌厲的風沙之下,才能體會到樊院長的不易。唯有實景拍攝才能完整呈現她的一生。”
“你們演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希望能通過電影,讓更多人知道幾代敦煌人的故事。”開機那天,親自來到劇組的樊錦詩曾這樣寄語《敦煌女兒》。據茅善玉介紹,不同于滬劇舞臺,電影加強了對常書鴻和段文杰的描繪,以全景式刻畫不同時期敦煌人的無私奉獻。
片中的一場重頭戲,眾人送別第一代“敦煌守護者”常書鴻的橋段,需要劇組登上三危山進行拍攝,而敦煌不時刮起的大風為拍攝增加了不確定因素,劇組連續三天上山,才順利完成所有鏡頭。在常書鴻的扮演者凌月剛眼中,滬劇演員走上大銀幕是個不小的挑戰。“這個人物非常難演,舞臺表演可以依靠肢體語言,電影則更講究眼神和內心,”他對記者說道。演員吳爭光則是首次飾演“段文杰”,前輩的珠玉在前讓他坦言“有些壓力”。“一接到要演出的消息,我就查閱了大量文字影像資料,來揣摩段院長的心理,”他表示:“在條件大不如現在的時期,他默默堅守在此數十年,這份毅力超乎想象,同時也激勵著我們年輕人為祖國的事業奮斗。”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由上海滬劇藝術傳習所(上海滬劇院)、上海廣播電視臺、敦煌研究院、上海新文化影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這是一部值得期待的戲曲電影!”該片導演滕俊杰說。滕俊杰執導戲曲電影的經驗相當豐富,但他仍將《敦煌女兒》視為“特別的作品”。全實景拍攝雖然面臨著重重困難,卻也讓攝制組捕捉到了不少可遇不可求的珍貴畫面。(記者 王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