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金剛川》10月23日在全國上映,影片首日場次刷新國產電影首日場次紀錄。由于拍攝時間緊張,影片由管虎、郭帆、路陽三位導演首度聯合執導。不同于《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等眾導演各拍一部短片,形成最終成片的方式,《金剛川》需要管虎、郭帆、路陽三人各司其職,既合作又分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就一部完整的影片。
三位導演、三個團隊,他們是如何帶領全劇組5000人完成了這份“三合一”的工作呢?
重視溝通 合作效率高
郭帆表示,拍攝《金剛川》的溝通成本比獨立完成影片要高很多,“難點在于我們每個人負責的部分是有交叉的,比如說我跟管虎導演都要兼顧飛機和高射炮戲份,這之間是有沖突的,這個沖突就會涉及到我們兩方都要有對方的鏡頭。因為有對方的鏡頭,我們最初設計的那個視覺軸線、調度如果不一樣的話,那就連不上了,所以不管是前期還是后期,需要海量的溝通去完成協調、統一工作。”
路陽介紹說,《金剛川》劇組有很多個群,管虎、郭帆和路陽三個人有群,整個劇組還有巨大的群,然后還有很多細分的小群。“因為上了山基本沒信號,所以收工下山后趕緊去查信息,我再跟兩位導演分享當天工作進度,再問一下我們有什么需要去配合的地方。我們三個人之間要彼此配合,比如互相幫對方拍些空鏡,或者幫對方拍一些鏡頭。我們很清晰,要在這樣短的時間內去完成這樣一件高難度的任務,就必須要密切配合。”路陽說。
管虎講述,開始他們還有著非常嚴密的分工,結果是越來越緊密結合,就像一個人。“所以說沒有分工,就是混在一起。我們都是顧及全局,把整體完成好,再施展個性。我挺慶幸遇到他們兩人,希望我們三個人未來可以擇機再戰,有機會再合作。”
評價起其他兩位導演,管虎說郭帆導演有點理工男風格,擅長精耕細作,準確度極高,特效方面非常擅長。“所以他主控美軍飛行員這一塊,是宏觀視角看戰斗的,難度極高,郭帆導演完成度特別高。 路陽導演拍攝的是大部隊中小士兵的視角,我覺得路陽導演拿捏得比較準確。 而對于我來說,是除了綜合二位的東西,把它們捋順以外,還要完成比較慘烈的部分。”
郭帆和路陽之前很熟悉,因為兩人的工作室在樓上樓下,而和管虎,則是通過這次的《金剛川》有了強烈的默契。郭帆說:“我們越往后做越默契,特別是最后成片,會發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難簡單把它區分開哪段是誰拍的,全劇組5000人真的是擰成一股繩。”
用預拍的方式保質保量
郭帆表示,拍攝《金剛川》在流程上有新嘗試,“要在這么短的時間內保證質量,我們想了預拍的方式,特別是我這邊涉及的特效太多了。”他介紹說,《金剛川》的制作流程是基于故事,把所有分鏡先做出來。“分鏡我們用了4天時間,然后再花了4天時間虛擬拍攝,虛擬拍攝是之前沒有嘗試過的。虛擬拍攝完之后我們又花了4天的時間去剪輯,一共用12天的時間,我們把整個的動態預覽完成了。這個動態預覽跟往常不太一樣,因為虛擬拍攝的好處就是增加了動作捕捉、增加了表演,我們再去做剪輯的時候,它的精準度會高。所以我們這次采取了一種相對新的方式,也是一種工業化探索,就是預拍的方式。”
據悉,在《金剛川》開機之前,郭帆已經帶著大家把鏡頭預拍完了,這樣才能安排2600個視效人員按部就班地按次序完成這些鏡頭,最終全片一共有600多個視效鏡頭。
考驗團隊的應變能力和拍攝精力
路陽介紹,“在第一次去丹東看景的路上,關于兩岸兵力配備、高炮連在哪里、部隊行經什么地方、對手飛機的航線在哪兒,這些我們做了一個很有邏輯的設計。”
談及拍攝周期,路陽說,“我們經常面臨的問題是天黑之后要拍黃昏戲,拍晴天戲時卻趕上連續降雨,這挺考驗團隊的應變能力和拍攝精力的。我們用了很多LED燈組營造自然光照效果,其實這違反了拍攝規律,但是沒辦法。”
總制片人梁靜也說,拍攝時劇組經歷過丹東好幾次臺風和洪水,“我們搭建的橋像電影里的橋一樣一次一次被洪水沖垮,我們一次一次重新搭建。”
《金剛川》中有很多爆炸戲,路陽介紹說他們對所有的爆炸鏡頭都有很詳細的方案, “而且每個方案都詳細測試過,包括爆炸的范圍、爆炸的安全程度,都還是很有把握的。即使如此,我們在拍攝過程中依然需要小心,有很多的流程要去遵守。如何安排好這種排練和實拍的順序,什么時候去填放炸藥,炸藥的量怎么控制,我們需要大概多大的一個炸點,土要炸多高等等,都需要測算好。出現在鏡頭里,那個比例其實都需要很精確地計算?,F場的工作人員也多,有時候有幾百人,保證所有同事的安全,也是最重要的。”
劇組在一條江的兩岸拍攝,但是江對面因為沒有橋和道路,所以過不去。路陽說:“我們就要想辦法,如何把人員和器材能夠運到江對面去, 還要想辦法運上山,還有如何充電的問題,如何把燈光設備打亮的問題等等。我們有一個很強大的制片部門和移動部門,這兩個部門類似于部隊里面的工兵營,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他們要做大量的這種提前的準備工作和規劃工作。還要考慮人的安全,我們盡量不想在敘事和情節上去打折,但是首先也要去考慮所有人的安全。”
文藝彈
《金剛川》以一座橋
為英雄立起一座豐碑
電影《金剛川》采用非常巧妙的角度,以一座橋為支點,撬動了抗美援朝戰爭這個龐大的題材。開始的兩個章節,以為《金剛川》在借鑒《敦刻爾克》的多時空敘事,略感缺少驚奇。然而進入到第三章節和第四章節,蘊藏的情緒陡然爆發,這才發現前兩章節原來是“延時炸彈”,在第三章節引爆,此時可謂是天地對決、戰神出世般的慘烈慷慨,是壯士無愧、蒼然一怒的舍生取義。
張譯和吳京在戰場上總在斗嘴,有個畫面,兩人互懟時突然間話語一頓,眼神一變,那種深深的兄弟情立刻流露出來。兩人通過哨聲來傳遞彼此想法的默契,也是很好的細節。張譯扮演的角色“張飛”平時在吳京面前似是處于下風,然而戰斗起來,他的神采為之一振。
從影片《金剛川》中可以看到中國電影工業的進步,中國一代青年導演人才的崛起。管虎、郭帆、路陽用嫻熟的敘事和成熟的特效讓英雄形象有血有肉,讓普通士兵的故事立體動人,在銀幕上立起一座豐碑。(本組文/本報記者 肖揚 統籌/滿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