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已經成功演繹過那么多經典電影中的經典角色,張震說起新片《緝魂》中飾演的罹患癌癥的檢察官梁文超一角,仍然覺得極具挑戰。
“梁檢對我來講的挑戰性是,他這個人物怎么樣讓人家信服?怎么樣在這樣瀕死的一個過程里面,去繼續延續他的信念,或者是他碰到問題,他怎么樣去面對?他要面對不光是案件的問題,還要面對自己的問題。在這樣很掙扎的過程里面,怎么樣把這種掙扎的人性的感覺詮釋給觀眾朋友看,我覺得是我比較有挑戰性的地方。”張震說道。
為了更走進這個角色,張震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減重24斤、毫不猶豫地剃了光頭、提前去檢察院與真正的檢察官們接觸交流,觀察體驗他們真實的工作流程和習慣。
“我覺得檢察官他們實在太酷了,他們很有價值,他們那種正義感超越一般人很多,對很多事情都很有自己的想法跟理解。跟檢察官們接觸,看看他們上班辦公的樣子蠻特別的,就有一種肅然起敬的感覺。在電影里面我覺得讓這樣的一個癌末病患有一個這樣的檢察官的工作,怎么樣去體現這個人物,我覺得很有意思。”
拍《緝魂》學會了判斷色拉好不好吃
《緝魂》的導演程偉豪此前曾執導過懸疑犯罪電影《目擊者之追兇》,并憑借該片獲得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最佳導演獎的提名。張震對這部電影印象很深刻,所以當他收到程偉豪遞來的劇本后,很快就被這個極具挑戰性的角色所打動,決定出演。
該片改編自江波的科幻小說《移魂有術》。片中在保留了原著科幻核心的基礎上,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編,融入了更多細膩情感的部分。
張震說,自己本來就很喜歡天馬行空一點的電影,可以滿足大家感官上的刺激。而巧合的是,近來他接拍的不止這一部是科幻類型的。不久前跟好萊塢合作的電影《沙丘》,也是一部純科幻題材影片。
“我覺得科幻題材這幾年都算是比之前要多很多 ,可能也是時代不斷的在進步,大家對未來的這種憧憬越來越看得到。你看像電動車越來越普及,以前沒有電話到現在可以打電話,再到有手機。時代的進步很快,讓大家對未來充滿了很多憧憬。我覺得這個是現代社會比較有意思或比較屬于時代特色的地方。”張震說到。
坊間一直流傳,張震每拍一部電影就會學會一個新技能。為了拍《赤壁》演好孫權,他熟讀三國演義;拍《建黨偉業》,他又把民國史熟記于心;拍《吳清源》時,他拜師學圍棋,據說圍棋水平已能壓制專業三段;為了拍《一代宗師》,他苦學了三年八極拳,還在全國八極拳比賽中拿了一等獎;為了2015年的春晚表演,他學習彈奏古琴……
當被問到這一次為了拍《緝魂》學了什么新技能時,張震笑說,學會了“瞬間判斷這個色拉好不好吃”。 為了精準詮釋出癌末患者的狀態,張震幾乎頓頓以色拉為食,三個月的時間減掉24斤。
至于那些傳說中的“技能”們,張震坦言,自己很偶爾會練習復習一下。“我下棋技術其實不高的,不,是很差,但我偶爾會玩一玩。古琴我也是偶爾會去彈一彈,2020年,有在一個禮拜我會去稍微練一下古琴。這些都需要花時間,沒得偷懶。
拍電視劇持開放態度
一直在電影領域深耕的張震,于2019年首度正式踏足電視劇領域,與倪妮搭檔出演林玉芬導演的古裝玄幻劇《宸汐緣》。
劇中,張震飾演的九宸表面高冷,內心卻重情重義,吸引了一大票年輕粉絲的追捧。談及這次電視劇體驗,張震表示:“我覺得挺好的,主要這是通過不一樣的媒介,在表演上面可能有一些自己要需要調整的地方。拍《宸汐緣》讓我認識很多很好的朋友,包括導演、制片人和很多演員,我覺得都是讓我有整個在演藝的經歷里面有更上一層樓的地方。正是他們讓我自己對自己的表演有更不一樣的考量, 而且劇的推廣力可能更強一些,可能在觀眾的受眾人群上面可以看到自己表演的人會更多一些,這方面也是蠻不一樣的一個經歷。”
而當被問到之后是否還會繼續嘗試電視劇時,張震稱自己其實保持開放的態度。
“其實這一兩年劇的邀約也挺多的,但是(因為)種種的考量,我目前還沒有接。但是之后很難講,可能有機會會朝電視劇方面去做一些發展。”至于很多劇迷期待的與倪妮再合體拍民國戲,張震也持積極態度,“應該有機會的。”
談到自己會被什么樣的角色吸引,張震稱自己看劇本時最在意有沒有共鳴。“我覺得我不是一個非常創作者的一個想法,我沒有辦法去改變他們對他們劇本里面的人物的設定。所以我基本上還是在挑選上面處于比較被動的一個狀態,但基本上我會挑一些自己覺得比較感興趣,或者是比較有挑戰性,或者是跟自身的生活特別沒有關系的,我可能就會選擇這樣的內容。”
張震覺得,遇到合適的角色完全看運氣和緣分。“因為如果去調研、做分析也是可以的,可是去做分析好像對我來講又少了一層樂趣,就變成什么都是數據化,就沒有那么好玩。”
他認為自己在選擇角色時處于被動的狀態,“人家都覺得我是電影里面那個樣子,可是實際上我就不是那個樣子。可是對別人來講,可能他們就覺得這個是很符合你的形象這樣子,但實際上自己又覺得可能不是朝這個方向,會有一些想法,如果被劇本打動可能是很不一樣的一些點。
他拿這次演《緝魂》中梁檢這個角色來舉例,“其實這個人物你說他有正義感,可是如果我換一個演法是比較暗黑一點,或者他私心比較多一點的時候,他可能是另外一種演法。”
不管好的聲音還是不好的都樂于看見
從14歲出演楊德昌導演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開始,張震的電影之路一路都有大師加持,不乏侯孝賢、李安、王家衛等華語殿堂級導演。他的可塑性得到了名導們的一致認可。而近些年,張震開始與一些新生代導演合作,他發現自己在表演上愈來愈自信。
早期與大導演們合作時,自己對表演的把握還沒有那么深刻,往往只能靠導演給的方向去演。而現在,自己的想法也會更豐富。“你手中有更多的牌可以打出來,可以有比較多的變化。有的時候同一個情感,你不同的表達方式,它不一定哪一個是最準確的,所以你可以試著去改變,然后改變可能就會影響到整個電影的一個情節的脈絡的流動性,我覺得這個也是現在工作覺得比較有趣的地方。”張震說道。
初次與導演程偉豪合作,張震對他留下最深的印象是“很理性”,對于梁檢這個角色從外在造型到內在人物動機,兩人都經歷了多番分析和討論。在他看來,每一個導演的電影世界觀都不太一樣,作為演員如何去理解他們的世界觀很重要。
“現在自己的想法可能會比較豐富一些,經歷也比較豐富一些,所以也會去想象自己能做到什么樣的程度,我會去做不一樣的探討,跟導演做不一樣的探討,然后去把這些不一樣的層次去拿出來給導演選擇,導演要怎么選擇,那是導演要做的準備,我們可以提供更多的元素,或者是更多的小細節在情感上面的轉換,然后和導演去探討到底這個角色要采用哪一個。整體來講合作的方式會有一些改變,但是這個改變都是為了去完成電影。”
《緝魂》已經于1月15日上映,新穎的電影類型和意想不到的故事發展都引發了觀眾的熱議。
對于觀眾的評論,張震表示,說不在意是不可能的。“我覺得影視作品是不完美的藝術,我們很難去滿足到每一個觀眾朋友,但我覺得最基本的是對作品本身你是問心無愧的。當然不好的聲音當然要接納,他們看到的東西可能跟你看到的是不一樣,當然我覺得也是很好的一些建議,我如果看到我當然也會銘記在心。我會保持認真的心,用一樣的態度去面對每一部作品,所以這些東西這些聲音不管是好的還是不好的,我都其實都還蠻樂于看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