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娛理工作室
上線第二周,《麻花特開心》豆瓣還未開分。
作為開心麻花首檔團綜,網友對它始終有著很高的期待。去年11月,沈騰、馬麗、常遠、艾倫身穿《羞羞的鐵拳》“卷字服”路透照被曝光,隨即登上微博熱搜,讓這檔團綜有了未播先火的態勢。
而真正上線后,《麻花特開心》給觀眾帶來的觀看體驗一時很難描述。
有網友評價:“笑點還是有的,不過靠的是人。”還有網友將其比喻為“笑點節奏過慢的《王牌對王牌》”,也有網友直指問題核心:“感覺一群有趣的人在做無趣的事情。”
截圖自豆瓣《麻花特開心》點評頁
在娛理工作室看來,《麻花特開心》整個節目最凸顯的是“套路”二字。即便是集齊了喜劇界的頭部CP——沈馬組合,節目里那似曾相識的游戲和不斷出現的花字,總是能一瞬間把觀眾送回六、七年前的衛視綜藝時代。
更重要的是,當綜藝行業發展至今,特別是喜劇類綜藝走向多元的當下,觀眾的審美標準被優質內容不斷提升,對笑的理解和要求不可同日而語。如果節目只是將優秀的喜劇人聚集在一起,用一個又一個不知為何的任務套住他們,失去了對人物、情景、情節最基本的判斷和推演,注定是遺憾的。
歸根結底,一檔綜藝的成立,不是只靠一兩個有意思的人就可以了。
《麻花特開心》"麻花家族"合影
他們是誰?
開心麻花當然有足夠的影響力,但不是所有演員都被觀眾熟知。
即便如此,《麻花特開心》的“入戲”節奏非常之快。首期開頭用了2分鐘回顧團隊代表作,而后直接進入團綜敘事——夏洛夢醒后的十年之后,沈騰、馬麗、 常遠、艾倫、田雨、吳昱翰、海銀、海寶、王成思、宋陽兩兩一組,在各自的密室中醒來,身上還穿著學生時代的校服,寓意著又一次“穿越”。
盡管電影《夏洛特煩惱》早已家喻戶曉,但時隔近7年,除了夏洛和馬冬梅外,有多少觀眾能對戲中配角的故事記憶猶新?對扮演配角的演員了如指掌?我們打一個大大的問號。何況有的嘉賓也并未參與過這部電影,如何讓觀眾順利找到人物之間的內在聯系?
這些問題,《麻花特開心》似乎都沒有考慮。團綜沒給大家留下自我介紹的環節,從密室醒來,他們立刻就開始了大逃亡。
演員田雨曬《麻花特開心》校服裝合影
而嘉賓的人物形象到底重不重要?答案是肯定的。只不過這里的“形象”并不是鼓勵綜藝節目造人設、給劇本,而是指節目組通過一定的環節設置,盡可能凸顯嘉賓的性格特點,或找到他們鮮為人知的、值得被綜藝鏡頭放大的部分。
當真人秀進入3.0時代后,無論是在衛視時代還是網綜時代,很多綜藝都是這樣做的,至少是試圖這樣做。
直到今天,提到演員黃磊,許多人的第一反應不是他在電視劇里塑造過的角色,而是“神算子”這三個字。孫紅雷亦是如此。《麻花特開心》有一個環節是讓嘉賓去檔案室查找線索,常遠、艾倫先一步到達,兩人靈機一動把其他組的檔案盒全都扔到了柜子頂上,彈幕里馬上飄過:“綜藝天花板孫漂亮。”
《極限挑戰》第一季里的孫紅雷、黃磊
這是綜藝節目獨有的“造星能力”。它讓藝人有機會變得更加具象,也更接地氣,不再是屏幕中的某個角色,可以當一回有血有肉的自己。正如馬麗所說:“觀眾看到的所有作品里的角色,跟我們本人不能說毫無關系,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但是我們生活中還是另外一個樣子,所以也是希望大家能夠感受到我們最真實的一個狀態。”
但一切的前提是,節目組要給嘉賓展示的空間,至少得讓觀眾知道他們都是誰。
他們在干嘛?
就像網友評論里寫道的,開心麻花的演員們當然是有趣的。
首期節目里,海銀、海寶組成的“金銀財寶”夫婦其實非常有綜藝效果,他們每輪游戲都斗志昂揚,一腔熱血,但結果卻是屢戰屢敗,怎么都拿不到線索。哪怕拼了命喝中藥、吃大蒜,甚至還跳了好幾次指壓板,依然是最后一個離開拍賣室的。
在“隨堂小考”環節,當黑板上出現“HSBD”時,海銀自信滿滿地向海寶示意:“這我知道。”海寶馬上積極應戰,兩個人率先沖向了答題按鈴,結果海銀心里的正確答案是驢唇不對馬嘴的——“Husband”,場內瞬時哄笑起來。
可惜的是,因為缺少基本的嘉賓介紹和人物樹立,只有認認真真看完整期節目、以及此前就對開心麻花有所了解的觀眾,才能從游戲環節里獲得這些零星的綜藝快感。
而有些觀眾直到看完節目都沒有搞清楚海銀、海寶到底是什么關系,只得在網上發問:“海銀海寶是真夫妻嗎?”
模糊人物的另一邊,節目組也始終沒能給嘉賓一條完整的綜藝劇情。
《麻花特開心》,海銀、海寶
自帶笑點的喜劇演員們聚集在《麻花特開心》中,為的只有一件事:做任務,不停地做任務。
起初嘉賓們在密室里醒來,身著校服,疑似經歷了穿越,大家首個任務就是要逃出密室。至于為什么要玩密室?為什么要這樣分組?是誰把大家關起來的?無人知曉。旁白的串場也未能提供完整故事線:“是不是很驚訝為什么來到這里?但是已經沒有你們思考的時間了。”
而后節目沒有止步于密室逃脫,不斷加入各式各樣、天南海北的任務,例如坐在教室里解釋網絡流行語和表情包的“隨堂小考”,在“剁手社團”為了成功競拍比賽不眨眼、劈叉、生吃蒜、公主抱等等,在操場上Freestyle、和素人阿姨們跳舞、和素人小孩玩“波波贊”……
最終節目將一切解釋為大家需要從“不理解中心”逃脫,也有了較為深刻的主題思想——在現實生活中多理解自己的家人。至此,誰都很難說上述那些游戲,又與這樣的主題有多深刻的關聯?
對于一檔成功的綜藝而言,人物、情景缺一不可,相輔相成。將有趣的人聚集在一起只是第一步,節目組還需在情節設置上下功夫,將人物身上的個性與亮點不斷放大,找到具有綜藝感的那一面。
而《麻花特開心》只是把嘉賓嵌套在一個又一個套路的游戲中,等著觀眾get他們自帶的笑點而已。
一種“綜藝順拐”
需要強調的是,這不是《麻花特開心》一檔節目的問題。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內地許多綜藝奉行的正是“人物至上”的理念,因此行業能在并無所謂GAG MAN(搞笑藝人)的職業細分下,依然不斷引進海外以GAG MAN為主的綜藝模式。大家相信——明星的咖位足以撐起一切。
尤其是在衛視綜藝吸金能力接近尾聲時,戶外真人秀卻迎來井噴式爆發。2017年前后,《挑戰者聯盟》聚集了范冰冰、李晨、林更新,《我們戰斗吧》邀請了井柏然、王凱、王嘉爾,甚至多年未出現在內地觀眾熒屏前的演員、歌手,例如郭富城、林青霞、朱茵、周迅等演藝圈前輩都紛紛加入到《我們十七歲》《偶像來了》《西游奇遇記》《全員加速中》等節目中。
盡管這些節目的生命周期大多只有一季,但它們的存在證明了明星咖位能幫助綜藝項目更好落地、吸引投資,于是許多本該以搞笑為主的節目,不僅搞笑藝人缺位,還集齊了各路演員、歌手、流量愛豆。
相對而言,如今的綜藝行業有了明顯的進步,對咖位的追逐已成過去,越來越多的節目選擇去找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對內容創作也多了一份敬畏之心。
但不可回避的是,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形成了另一種“綜藝順拐”——請來自帶搞笑氣質或綜藝效果的明星,剩下的任其發展。
一個經常被提及的例子是,楊迪在2020年工作量激增,參與了包括《青春環游記2》《火星情報局5》《做家務的男人2》在內的超20檔綜藝節目,登頂2020年內地“綜藝咖”榜首。“人間清醒”且俏皮話不斷的大張偉以17檔緊隨其后,排名第二。
只不過這些節目大部分也難逃口碑不佳或默默收官的命運。二人都參與的《百變大咖秀2021》時隔七年回歸也未能靠情懷掀起太多波瀾,甚至口碑遠不如前,再一次消失在市場中。
《百變大咖秀2021》大張偉、楊迪
團綜的可能性
《麻花特開心》當然不應該止步于此。
頭部喜劇團隊+頭部平臺,開心麻花的團綜本該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好在節目剛剛開播,客觀的建議或許比點評它的不足更加重要。
在娛理工作室看來,節目首先還是應該聚焦人物,讓了解開心麻花的粉絲看到他們的另一面,讓普通觀眾發現開心麻花的有趣和獨特。畢竟這是屬于他們的團綜。
說到底,團綜本身是服務于圈層群體的。起初團綜的主角多是偶像團體的少男少女們,有些經紀公司甚至投入極大成本也要做團綜,為的就是滿足粉絲娛樂需求,增加彼此之間的黏性。
如今團綜不再局限于偶像團體,前有《德云斗笑社》后有《麻花特開心》,且德云社和開心麻花的大眾熟知度都在男團女團之上,囊括了更多普通綜藝用戶,已然是有破圈趨勢,更應該扎扎實實把人物豐滿起來。
其次,團綜要闡述的主題應該與他們有關。簡單來講,探討現實社會需要相互理解,很多綜藝都可以做,甚至已不是新鮮的主題,為何還要讓開心麻花來體現?
由嚴敏執導的《德云斗笑社》并沒有將主題放置遠處,而是扎根到德云社內部用游戲結合相聲比賽,造出爭奪“德云新一哥”的噱頭,節目設置更顯邏輯。
《麻花特開心》除了讓#沈騰馬麗唱你叉叉#、#馬麗說沈騰付出的是時間和咬肌#、#沈騰說yjjc是一斤斤吃#等話題接連登上微博熱搜外,還應該對開心麻花整個團隊更多著墨。
還是那句話,這是他們的團綜。應該讓節目充滿屬于開心麻花團隊獨一無二的風格。
* 版權聲明:本文歸娛理工作室所有,未經授權,不得復制、搬運和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關鍵詞: 《麻花特開心》 明明可以更好 海寶 麻花特開心 開心麻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