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北游
編輯 | 向榮
出品 | 貴圈·騰訊新聞立春工作室
* 版權聲明:騰訊新聞出品內容,未經授權,不得復制和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2月16日晚,短道速滑男子5000米接力決賽,中國隊在剩13圈時意外摔倒,最終排名第5,無緣獎牌。
這是武大靖在本屆冬奧會上的收官之戰。觀眾們為這樣的結果嘆息,心疼他,為他意難平。他已經28歲了, “把每場比賽都當成最后一場去比”。時間對他來說,已經越發奢侈。
賽后,武大靖說,“這場比賽奔著金牌去的。”在2014年的索契冬奧會和2018年的平昌冬奧會上,中國隊在此項目上分別獲得過銅牌和銀牌。這場比賽中的兩次超越,都是武大靖完成的,一度將隊伍從第五帶到第三位。但因隊友意外摔倒,即便后面全力追趕,也無法挽回頹勢。他說,“作為團隊比賽我們欣然接受。”
“中途發生了一些意外,但總體來說發揮的還是很好的!”
這是他在本屆冬奧會上第二次表示“接受這個結果”了,上一次是4天前他無緣衛冕男子500米短道速滑冠軍時。
和上一次一樣,電視鏡頭中的武大靖,帶著肉眼可見的遺憾,落寞地轉身離去。
5000米決賽當晚,武大靖在微博上發布了一封公開信,除了感謝國家的培養,隊友、親人的支持,他還感謝了“互相陪伴二十年”的短道速滑,帶給他生命的質感。他在信中承認曾經考慮過北京冬奧會之后退役,但站在賽場上的那一刻,發現舍不得說再見。“只要國家需要,只要身體允許,我還會一直站在冰場上。絕不認慫。”
他大概是本屆冬奧會激發了最多“心疼”情緒的運動員之一。過去幾天,有關他的熱搜關鍵詞是:武大靖盡力了、武大靖摔出賽道、武大靖哭著說圓夢了、武大靖哭了、被武大靖的評論區整破防了、心疼武大靖……
第一次高漲的情緒發生在2月5日。那一晚,短道速滑混合團體接力決賽,由武大靖等人組成的中國隊率先沖過終點,拿下中國體育代表團本屆冬奧會的首枚金牌。賽后接受采訪,武大靖哽咽:“這比賽也是非常解氣吧。這四年經歷的太多了。今天第一天,圓夢了。”說完,掩面哭泣。
體育是和平年代的戰爭,人們崇拜強者。四年前,當武大靖在平昌奧運會中,拿下中國代表團的唯一一枚金牌起,他便背負了最多期望,也承受了最大壓力。前中國短道速滑隊國家隊成員王濛在賽事解說時說:“過去的四年,其實沒有人知道他經歷了什么。”她將武大靖稱為中國冰雪旗幟,“只要他站在那兒,大家就會追趕,永遠有個奔頭。”
2月13日,這面冰雪旗幟發生了意外。短道速滑男子500米半決賽中,0.016秒之差,武大靖未能進入A組決賽,無緣獎牌——在最擅長的項目上折戟,像是命運一個不懷好意的惡作劇。
這是一場讓觀眾唏噓的比賽,復雜的心緒中夾雜著心疼和惋惜。賽場上,韓國選手黃大憲與加拿大選手發生身體碰撞,摔倒時抬起冰刀,緊隨其后的武大靖受到影響。他只進入了B組決賽。
短道速滑多碰撞,向來容易意外出局,常常造就悲劇英雄。但這次,武大靖沒有碰撞,卻爆冷出局,個中滋味,恐怕是語言難以描述的。鏡頭面前,他只是體面地表示:“這場比賽是好是壞已經過去了,無論什么樣的結果已經過去了”,自己“接受這個成績”。
“無論是好是壞都過去了,接受遺憾。”
武大靖是中國男子短道速滑第一人。吉林省冰上運動管理中心主任朱雪松曾是武大靖的教練,他說武大靖的“天賦”不在身體素質,而是在于頭腦。接受《人物》雜志采訪時,朱雪松這樣說:“你沒辦法用語言教會一個人如何滑冰,與身體的感受相比,語言很淺。我可以用各種語言向你解釋怎么滑最快,但只有像大靖這種有極強思考能力的孩子,才能悟到最終的道。”
但武大靖不是天才。貼在他身上的標簽是“拼命”和“老將”。也許正因如此,觀眾更為他的力挽狂瀾叫好,為最后的無力回天惋惜。
他從小到大的故事已經被媒體如數家珍:第一次上冰場,在零下30多度的戶外摔倒107次;父母為了省錢,特意為他買大號冰刀鞋,此后的鞋子都是別的小孩淘汰下來的;破格進入國家隊,只能給女隊員做陪練,“長距離周洋姐過我,短距離范可新過我”,他對媒體詳細描述過,周洋每次超過他,都要跟他對視,眼神里有藐視,“我內心就想揍她一頓”。他曾在央視的《面對面》中這樣描述那段時間的心境,“崩潰天天,天天崩潰”,“那段時間太難熬了,一天別人是24小時,我感覺我是48小時。”
武大靖父母接受采訪
轉機發生在2012年,落選短道速滑世界杯比賽后,武大靖為自己制定了為期十幾天的訓練計劃。他將自己的訓練錄下來,反復回看、琢磨技術,半個月后,教練李琰回來,驚訝于他的進步,他開始獲得更多指導與機會。
還比如那些從母親呂玉香口中講述的心酸故事。綜藝節目《我家那小子》中,呂玉香說:“大靖雖然是我生的,但是一些事情好像我們說了不算,因為是國家培養他。”為了不打擾兒子訓練,他們從不主動給武大靖打電話。14歲之后,他就不在父母身邊了,母親想他了,只能小心翼翼給他發個微信,守著手機等他訓練結束了,主動和父母聯絡。
這些辛酸,每四年才會被人關注一次。在冬奧會之間的1400多天里,武大靖和很多運動員一樣,沉默而堅持地訓練著,用每天十幾個小時的汗水,換冰上40秒挑戰自我的機會。
對運動員來說,每個四年的機會含量不一樣。
2014年在索契冬奧會上,武大靖差一點點就在短道速滑男子500米項目上奪冠了。老將維克多·安(原名安賢洙)在最后一刻超越了武大靖。武大靖懊惱地拍打自己的頭,他后來在接受北京衛視的采訪時反思:“輸就輸在不夠自信,自己的心態有波動,自己對金牌的渴望沒有安賢洙大。”
2014年索契冬奧會,武大靖獲短道速滑男子500米項目銀牌
那一年,他20歲,公眾或許沒有記住這位亞軍——是的,競技體育就是這么殘酷。但在體育界,人們注意到他了,開始憧憬,20歲就這么厲害了,28歲還了得?或許,2018、2022年,他會是短道速滑賽道上的領軍人物。
2018年平昌冬奧會,24歲的武大靖不負眾望拿到冠軍獎牌;那年,中國短道隊備戰平昌冬奧會的微信群名叫“虎口拔牙”,教練李琰起的。的確是艱難的虎口拔牙,連續13天,中國代表團沒有收獲一枚金牌。在奧運村,中國代表團的運動員們相見,總是為對方加油,在武大靖眼中,加油是壓力。他的比賽在最后一天,為了不受到干擾,他干脆把手機調成飛行模式,不看任何外界信息,路上遇見隊友,他都低著頭走。
后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他像瘋了一樣拼命往前沖,不僅獲得了冠軍,還以39.584秒的成績打破了世界紀錄。
他成為平昌冬奧會上中國代表團唯一一枚金牌的獲得者。從此,榮譽與壓力都緊緊地跟隨著他。賽場上,他被形容“干干凈凈”。生活中,他總是表現得謙遜。從平昌奪冠歸來后,他對助理教練說,“如果你發現我變了,或者發現我拿到冠軍,怎么跟別人不一樣,要第一時間告訴我、處理我。”“我害怕給我太多的榮譽,我會有一些膨脹。”
2022年北京冬奧會,28歲的武大靖沒有進入短道速滑男子500米的A組決賽,但他仍然是世界紀錄保持者和奧運會紀錄保持者。他仍然在巔峰狀態——北京冬奧會的兩個月前,他剛剛在國際滑聯短道速滑世界杯荷蘭多德雷赫特站男子500米決賽中拿到金牌。冬奧會500米決賽和5000米接力決賽后的采訪中,他表現得成熟克制。他安慰了失誤的隊友,表達了以后繼續為國效力的決心,“如果身體允許的話,我會繼續堅持,短道速滑是我的事業,也是我身上最后的夢想。”但是沒人知道,再過四年,32歲的武大靖能否出現在意大利米蘭,以及他還有沒有可能超越28歲的自己。
體貼和穩重背后,作為一名頂尖的運動員,武大靖渴望的仍然是贏。他在賽后采訪中說,這屆冬奧會他印象最深刻的仍然是第一天混合團體接力奪冠的那一刻,“拿了首金,給中國代表團打了樣,這是最值得炫耀的事。”
公眾對武大靖的期待,與對那種白馬銀槍的少年郎不同,他們希望從他身上看到的不是青春的爆發力,而是王者,穩穩地不斷超越,像他在這個夜晚做的這樣——在不利的第五道上,艱難但成功地連超兩位。只不過,命運有時如此難以捉摸,努力和成功之間往往還需要運氣加持。這是一個充滿意外的項目。這個夜晚,當意外真正降臨時,所有人都沉默了。
某種程度上,2022年的武大靖境遇與2008年的劉翔的有些相似。同樣取得了重大成績,背負了巨大期待,然后,這個期待在一定程度上落空。幸運的是,如今的輿論場中,公眾對運動員有了更多寬容與理解,這終于不再是個“美人自古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的故事。
5000米比賽結束后,冠軍加拿大隊的幾位選手抱在一起慶祝,鏡頭捕捉到武大靖從他們身后劃過的身影——社交媒體上,人們紛紛推測他那一刻的復雜情緒。一位網友提到東野圭吾寫過的一段話:“絕大多數選手,最后都由于實力不濟而夢斷賽場,也有不少選手具有足夠的實力,卻因為意外的命運撥弄而惜敗。那一刻,他們或她們臉上的表情,仿佛凝聚了迄今為止的全部人生。”
鏡頭中,武大靖的嘴巴用力地抿了起來,嘴角向下,又很快微微張口,慢慢地滑向賽場邊緣,靜靜地脫下鞋子,疲憊地、緩緩地走出賽場。
(來源:騰訊新聞)
*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關鍵詞: 貴圈丨悲情英雄武大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