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有出息的遠走高飛,沒出息的陪伴父母?《人世間》道盡煙火人間
電視劇《人世間》里的主角家庭周家,有三個兒女,分別由辛博青、雷佳音、宋佳飾演。
在6、70年代,這個家庭成員數量還真不算多,但他們的一生很能夠代表中國家庭的現狀,直至如今,也值得探討。
養口體和養心智都是盡孝,這是劇中詩人馮化成說的一句話。
然而我們站在父母的角度來想,哪種更讓父母感到寬慰呢?
周家的三個兒女各有長處
老大周秉義先是去了建設兵團鍛煉,成功考上了北大,靠著自己的能力一路晉升走上仕途,還娶到了插隊期間就建立起感情的“省長的女兒”。
老二周蓉雖然是個女孩,但性格叛逆,不顧家人反對“偷”了弟弟周秉昆的插隊名額,獨自跑到貴州大山,追隨北京詩人和她想要做老師的夢想。最后也考上了北大。
“好年華不如好人生重要”,這是周蓉的信條。看起來她是很滿意自己的追求了。
話說回來,強行讓周蓉留在父母身邊,她可能也做不到像秉昆那樣貼心。心野了,哪里留得住。
反而是“沒出息”的秉昆,一直留在父母身邊。
周秉昆排行老小,為人老實厚道,是媽媽最疼愛的“老疙瘩”。不過學習方面和哥哥姐姐完全不能相比,大概就是那種“哥哥姐姐爭氣,我就可以躺平”的心態。
結果就是哥哥姐姐都在外面出人頭地,弟弟在家做工人、在母親身邊盡孝。
起初秉昆是完全沒有想法的,直到春節,父親帶著一大家子人去拜年時,秉昆才意識到自己和哥姐的差距。
鄰居們夸獎周秉義和周蓉,對他們的愛人也不吝贊美,卻無人提到周秉昆一句。
這當然會讓秉昆感到難過,原來自己和媳婦巴心巴肺地照顧植物人母親兩年,帶大了姐姐的孩子,不管多辛苦也不能成為父親的驕傲。
以前他覺得找哥哥姐姐幫忙是天經地義,后來被刺激到了,一定要憑自己的能力去打拼。
進入了雜志社編制,經營飯堂和書店,賺的錢比家里人都多。
其實他非常在意馮化成說的那句話,養口體是陪伴照顧父母,養心智是成為父母的驕傲。
他不樂意自己只占“養口體”這一頭,親口對母親承諾,以后養口體和養心智,我都包了。
心氣兒高是好事,但這世間哪有那么多兩全其美的事。
工作職位上升了,就必定沒什么時間去陪伴父母,最后孝順陪伴父母的不是他,其實是他媳婦鄭娟。
把這個情況放在現在的社會來講,行得通嗎?
也就是他娶了個賢惠的媳婦,做家庭主婦才能幫他分擔一大部分孝道。
而如今的社會,很少有女人不工作的,兩口子都忙起來,恐怕老太太就不是在家被伺候著,而是負責家務活以及帶孩子等等雜事,忙到徹底動不了為止。
年輕父母更注重養心智
周志剛從普通工人開始做起,做到了八級工程師,至少在光字片,他家都是有頭有臉的。
培養出兩個北大高材生,是周志剛的驕傲,兩個孩子的對象也都有名氣,一個是省長的女兒,一個是名聲顯赫的詩人。
再看周秉昆,廠里做工人多年沒有得到提拔,娶的媳婦是帶球進門,孩子他爸另有其人。從面子上來講,秉昆可以算作是周志剛的恥辱。
若不是鄭娟悉心照料周母直至醒來,周志剛都不會松口讓秉昆光明正大地迎娶鄭娟。
他本性善良也懂分寸,然而心里就是過不去那個坎兒,總想讓秉昆也能出人頭地,撐個面子起來。
在火車站送別時,周志剛吼出的那幾句話,徹底擊碎了周秉昆的自尊心:
“說你照顧腦血栓后遺癥的媽媽,帶著姐姐的閨女,養著別人的兒子,這是你爹我給你找的臺階!”
“你拍著自己的良心問問,就算沒有這些事拖累你,你考得上大學嗎?從小你哥你姐那成績好啊,你呢在班上永遠都是倒著數,心里沒數嗎?”
周志剛沒有對小兒子抱有太多期望,他的想法就是都已經這樣了,好好過著吧別折騰,培養好下一代就行。
卻掩飾不住恨鐵不成鋼的情緒。
對于大兒子周秉義和女兒周蓉,周志剛的態度完全不一樣。
他一再地低頭,容忍周秉義岳父岳母的傲慢,容忍周蓉的一意孤行主動去和解。
輪到小兒子,想罵就罵想打就打。
多少還是因為:小兒子老實孝順沒出息,一般不會忤逆他。
周父的心里,還是把周秉義和周蓉放在最前面的,因為他們倆有出息,給家里爭光。
這就是年輕父母最想要的養心智。
年老才知“養口體”最難得
家里有兒女出人頭地,是父母在外面交際時炫耀的資本,朋友鄰居無不投來艷羨的眼光,這面子誰不想要。
為了兒女的前途著想,養心智也是必要的。因此年輕父母都喜歡給孩子樹立遠大目標,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精心的培育成才。
然而年齡大了之后(退休),才知兒女陪伴在身邊有多重要。
這一點周母比周父可體會得深多了。若不是鄭娟日復一日的照顧,哪會有蘇醒的奇跡。即便是腦子不太清楚了,也只認得鄭娟,她知道誰對她最好。
周秉義的岳父岳母階層過高,至死兩家都沒有往來,這親家也當得憋屈;
周蓉和木訥詩人馮化成,給周家惹了多次麻煩,氣到周母腦溢血,害周秉昆蹲大牢,還丟下閨女在娘家好幾年,全由鄭娟養大。
所有的擔子,都是沒出息的周秉昆和媳婦扛著。
周秉義和周蓉是“養心智”,周秉昆毫無疑問就是“養口體”。
若不是周秉昆瞞著母親患病不省人事的消息,哥哥姐姐如何在外放心打拼。若不是鄭娟照料玥玥,周蓉哪有精力專心讀書考上大學。
養孩子、照顧老人,比什么工作都辛苦,何況是日復一日。
他們的出人頭地,都要感謝秉昆兩口子對家庭的付出。
到最后,誰還在父母身邊呢,依然只有老三。不是說哥姐不孝順,他們根本就顧不過來。
為什么要到老了才會明白養口體的重要性呢,說一下我身邊發生的真實事情:
雙職工夫妻培養了一兒一女,長大后兩孩子一個去了英國一個去了美國,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業。
鄰里之間誰不羨慕,老倆口也甚是得意。
前不久老爺子在家摔倒一兩個小時都無人過問,等女主人買菜回來,才喊來救護車。
住在醫院只能靠護工照顧,老太太忙不過來自己也病倒了。沒有親人的監督,兩位老人只能是任人擺布。至此他們才感嘆,當初要是留一個孩子在身邊就好啦。
兒女能回來嗎?不能。他們除了往家里寄錢,自己根本回不來(或者不想回來)。
估計老倆口不到病危的程度,兒女都不會下決心回來。
這就是現實。
養心智,你付出時間和金錢從小培養,只要不是天生愚鈍問題都不大。
但養口體可不那么容易。心氣兒高了也留不住。
而且沒出息的孩子也不一定孝順,很可能存在啃老的情況。
借著孝順名義啃老的人,參考《都挺好》中的蘇明成(郭京飛 飾),現實中這樣的例子多了去了。
這是家里有幾個孩子,還能夠做一下選擇。如果家里只有一個孩子呢?
年輕時你想讓他飛,年老了,再想讓他回來?恐怕孩子有心回來也身不由己了。
父母當然希望養口體養心智兼得,孩子有出息還待在父母身邊盡孝,事實證明這太難了!
有條件的話,還是考慮周家的做法,生養兩三個孩子,有野心地出去闖,沒野心的在家做老疙瘩,父母心里也舒坦。
有錢沒時間的,出錢幫襯在家里照顧父母的兄弟姐妹;
有時間沒錢的,就付出時間成本陪伴父母家人,這才是兩全其美。
哪里能像周志剛這樣,有這么孝順能干的小兒子還不知足啊。
雖說養口體和養心智都是盡孝,但作為兒女,也要記住這句話:子欲養而親不待。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