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抗疫劇《在一起》演員演技參差不齊,這3位貢獻了最好的表演!
《在一起》因為10個單元由不同團隊拍攝,聚集了30多位演員,陣容龐大。但這部劇各個單元的質量參差不齊,演員的演技也相差甚遠。有三個演技最讓巴先生信服:張嘉譯, 雷佳音和劉敏濤
張嘉譯在《生命的拐點》單元飾演即將退休的老院長。原型人物是迪安張,他仍然戰斗在漸凍人的前線。首先,張嘉譯在氣質、年齡、體型上都非常接近原型,這是角色成功的一半。
另一半,來自張嘉譯掌握的細節,很好地恢復了張院長的身體狀況,比如:
在辦公室與譚卓和周一圍開小會時,張嘉譯坐在沙發上,不時用手揉揉右腿,十分自然。迪安張的右腿經常因為漸凍癥而不舒服。
劇中,張嘉譯走路時總是一瘸一拐的,這也參考了紀錄片中看到的張院長的樣子,并將此融入到角色中,非常自然,不露痕跡。
劇中印象最深的是院長走樓梯那一幕。他俯身,扶著樓梯,一瘸一拐,堅定不移地走上去。
在表演中,張嘉譯選擇了較為內斂的表演方式,沒有太多的感情戲,但在平靜的外表下,觀眾還是能感受到他內心的洶涌澎湃。
在現場聽到老朋友被感染的消息,張嘉譯的反應只是微微點頭,把頭側到一邊,很快他就恢復了情緒。
后來一個老朋友去世了,院長一個人站在天臺上。他沒有流淚,低著頭,輕輕眨著眼睛,抑制住了所有的淚水。
這樣的演技更適合劇中的基調,也更符合角色的狀態。畢竟院長見過太多生死,肩負重任,容不得他情緒崩潰。
張嘉譯表現得非常克制,但我們深深感受到了張院長的艱難和偉大
《擺渡人》主演雷佳音是公認的最佳單元之一,他的演技再次得到了觀眾的認可。
在《擺渡人》中,雷佳音扮演了一個外賣小哥。起初他也是一個利己主義者,但后來他成為了二線抗疫隊伍中的一員。
雷佳音飾演一個普通的小人物,很多電視劇的主角都很有個性。但在拍攝之前,他就決定了人物要個性化,他希望營造一種偏紀錄片的真實感。采訪中,雷佳音還談到了一個創作方向:“盡量克制,避免試圖煽動情緒。”
因此,我們在《擺渡人》中看到的外賣小哥辜勇,是一個普通人。他的一舉一動和我們平時每天看到的外賣小哥沒什么區別。
這種不露痕跡的表演,看似容易,其實很難。比如在同一個單元里演外賣小哥的朱俊麟,就有明顯的痕跡。為了演好這個角色,雷佳音不僅不化妝,而且很多天不洗頭,用油拍著頭,弄得頭癢癢的。
最震撼的是兩個外賣小哥在路上。
偶遇支援醫療隊經過的鏡頭,從雷佳音的眼里,我們看到了那些天武漢人遭受的苦難和堅持,看到了熱切的期盼,看到了希望。
最終《擺渡人》確實呈現得很不煽情,但卻感人無數,畢竟這些平凡人的故事,足以讓我們潸然淚下。
雷佳音的可塑性確實厲害,演過《我的前半生》的“前夫哥”,還有《長安十二時辰》的張小敬,幾個截然不同的人物,都呈現得很成功。
另一個演得比較好的,是最后一單元里飾演社區服務中心大媽的劉敏濤,這角色跟劉敏濤之前演的角色也是截然不同,是個普普通通的人物。
在這部戲里,劉敏濤飾演的是武漢本地的大媽,所以說臺詞都是方言,挺有挑戰的,但她說得非常好。這個角色的工作,都是很瑣碎的,有很多戲都是靠即興發揮的,比如勸架、吵架、鼓勵業主,劉敏濤都完成得很好。
劉敏濤也準確把握了社區大媽整天忙于瑣碎事務的狀態,突出她性格直爽,大大咧咧,說話直來直去,大嗓門,不拘小節,同時兼顧很多事情的特點,比如:
一個接電話的鏡頭,她邊接電話,邊脫面罩和口罩,當知道有新任務,馬上又很自然地戴上了口罩,馬上安排。
在這部戲里,我們感覺不到劉敏濤在演,這角色就像我們日常見到的忙忙碌碌于瑣碎事務的居委會大媽,演得還是挺成功的。
劉敏濤這些年雖然沒大火,但很多角色都挺深入人心的,比如《父母愛情》的葛老師、《偽裝者》的大姐明鏡、《瑯琊榜》里端莊賢淑的靜妃,能把這些個性不同的角色都演得栩栩如生,她的可塑性也是數一數二的。
以上就是八先生認為《在一起》演得最好的三位演員,他們都把角色呈現得恰到好處,讓我們感受到這些平凡的人物不平凡的一面。
問題來了,你認為《在一起》里還有誰演得比較好呢?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