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王海鸰講述改編《人世間》幕后故事:劇作者夢寐以求的境界
《人世間》編劇王海鸰(主辦單位供圖)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只恒文
“謝謝你們讓我在晚年又火了一把,讓我的編劇生涯得以從悄然隱退化作了見好就收。”58集電視劇《人世間》今晚收官,編劇王海鸰在2月28日的座談會上這樣說。
中國作家協會在北京召開“從文學到影視——《人世間》座談會”會上,王海鸰講述了她改編《人世間》的幕后故事。
之前從不改編別人作品的王海鸰:從《人世間》中,我看到了中國某個歷史階段某一群有代表性的小人物
王海鸰說,自己是2018年12月3日接到導演李路的改編邀請,在此之前“從不改編別人作品”,“原因有二:一,我一直是原創。二,改編有風險,改好了原著好;改不好編劇的鍋,教訓很多。”
當時的王海鸰正在帶學生,手里也有其他項目,決定先看書接觸一下再做取舍。讀了梁曉聲的《人世間》后,王海鸰被書中周秉昆及家人及街坊朋友的生活吸引。“我從來不是梁曉聲小說的目標讀者,如果沒有這個契機我可能還不會去讀,那就得錯過一個了解我生活盲點的機會。那個階段我特別愛將歷史書和相關文學書做交叉比對,從而窺探歷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從《人世間》中,我看到了中國某個歷史階段某一群有代表性的小人物,真實扎實鮮活,可算得上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形象詮釋。”王海鸰感慨地說。
王海鸰是一位優秀的作家,創作過中篇小說《她們的路》《星期天的尋覓》等作品,自1992年擔任愛情劇《愛你沒商量》編劇,開啟了她的編劇生涯,她的《中國式離婚》《牽手》《大校的女兒》等作品,頻頻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和討論。在被“人世間”吸引后,年近七旬、創作中追求完美的她,又找來李路導演的作品看后,才最終決定合作。
越是嚴肅文學,改編起來就會越難,編劇聽到的聲音越多,越容易迷失自我
2019年3月22日,劇本合同正式簽訂。開寫前,王海鸰與梁曉聲、李路及團隊開了三次會。會上,梁曉聲也說了些想法。“還記得當時他為劇本設計的一個開頭,也許這只是一個即興的設計,但足以讓我感到,我們之間在劇本創作中某種理念上的不同。”王海鸰回憶說。
在王海鸰看來,《人世間》是嚴肅文學,嚴肅文學更多是作者個人對生活經歷的思考以及私人情感的抒發,而電視劇是大眾藝術。所以,“越是嚴肅文學,個人化的痕跡會越重,改編起來就會越難。將小說表達轉化為影視表達,除了技術上的,更有理念上的。”王海鸰說。
于是,創作個性鮮明的王海鸰決定不再征詢作者意見,以最大限度保護自己的直覺、沖動和熱情。“作為編劇我有個體會,聽到的聲音越多,越容易迷失自我。保護直覺不受干擾其實挺難,有點像保護天真,加上我抗干擾能力又差,唯有躲。自此和曉聲再未就創作做過交流,我不問,他不說,直到劇集播出后也只字不說。我想他心中的遺憾肯定很多。聽過不少原著罵改編者的傳聞,曉聲沒有,充分顯示了他的睿智大度寬容還有厚道。”
讓每個生命不再是孤立的生命,而同其他生命發生了情感關聯,這不僅是中華民族屹立不倒的原因
2019年8月16日,小說《人世間》以當屆最高票獲茅盾文學獎,劇本創作小群里一片歡呼、與有榮焉,“唯編劇感到的是壓力”,王海鸰說。
創作開始前,王海鸰做的準備工作是反復通讀原著,查閱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相關資料,當地人們的生存狀況、人情風俗。談到具體的改編過程,王海鸰說:“在學習思考中,劇本的創作思路逐漸清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文化’,讓每個生命不再是孤立的生命,而同其他生命發生了情感關聯,這不僅是中華民族屹立不倒的原因,也是小說中嘗遍人間疾苦的‘光字片’工人階層,能夠一步步走下去的根本所在。此外,家庭倫理劇受眾廣泛,同時也是我擅長的領域。”
于是,王海鸰決定以家庭為核心編織人物關系、構建戲劇結構,以此向外發散,如冬梅父母等官員,如六小君子、如企業家駱士賓、姚立松等人物命運,皆與周家扭結在一起,從而實現以小見大自下而上,史詩性表達的目的。“思路有了后,架構交由學生去做,通常男孩子對宏觀思考把握能力比較強,他搭起骨架,骨架上的血肉就由我來填充,寫細節是我的強項。”王海鸰說。
王海鸰本以為有這么厚重的文學基礎,又有了滿意的戲劇結構,問題應該不大,“沒想到這個過程比想象中難得多。”
之前王海鸰的電視劇通常是橫截面,“這次正好相反,從前我劇本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十來個,這次幾十上百。越到后來越難,最后的幾個月里打破了我幾十年來的創作生活規律,從前只是上午寫作,下午健身看書閑逛。那幾個月得從早晨七八點寫到晚上七八點。分析原因有兩點,一是準備工作還是做得不夠,比如官商交道過程,為此要專門去看很多相關小說,丁力的,周梅森的,王躍文的,二月河的等;至于企業如何從小到大,就找企業家咨詢,往往聊半天的內容,能用的也只有幾行字。到后來干脆找朋友企業家直接說出戲劇規定情境,請她據此把技術型對話幫我寫出來。”
播出時,王海鸰很喜歡通過“彈幕”與觀眾交流,觀眾對周家或說對秉昆夫妻更感興趣,對官商或企業的興趣遠不如周家。“寫的時候我有所預料,但想,僅把戲局限在家庭勢必會降低該劇的分量,也不合小說初衷。堅持加了,好比在精米細面里摻上了粗糧,不好吃,嚼嚼咽,有營養,權作寓教于樂。還有觀眾在彈幕里罵我,說編劇魔改,比原著差遠了;我就回,‘那請不要看了光看原著就好’。等于幫小說推了書。當然也有夸的,我最受用的夸獎是:這劇絕了,永遠讓你猜不到后面是什么。這正是劇作者夢寐以求的境界啊。”王海鸰說。
2月28日,中國作家協會在京召開“從文學到影視——《人世間》座談會”。圖為座談會現場。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只恒文/攝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