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情人節檔被三部國產愛情片占據,本身并不讓人意外,但是從票房成績來看卻接連撲街。其中票房表現最出色的《十年一品溫如言》,上映首天拿到了1.4億的票房,但后續票房表現乏力,口碑更是跌到2.7分,已經被劃入到了年度爛片的行列中。
同樣表現不佳的還有另外兩部作品,《好想去你的世界愛你》,以及《不要忘記我愛你》。目前兩部影片已經開分,《好想去你的世界愛你》拿到了4.8分,而《不要忘記我愛你》也僅僅獲得3.1的評分,爛片無疑。被寄予厚望的《不要忘記我愛你》為何撲得這么徹底呢?
外形決定CP感,演技臺詞割裂感明顯
今天情人節檔的三部電影中,單從演員配置的角度來看,《不要忘記我愛你》是最為強勁的。劉以豪與古力娜扎的高適配度讓這部影片還未上映時就已經賺足了關注度,而這種具備天然CP感的演員,能夠更直觀的為作品增加一份甜度。
雖然兩位演員的cp感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能否在演技,臺詞方面也擁有著高適配度才是關鍵。劉以豪是中國臺灣男演員,而古力娜扎則是內地的演員,兩人在對戲的過程中,一個臺灣腔明顯,一個則是普通話,這種割裂感就已經稀釋了兩人的cp感。
相較于使用演員的原聲,對于這部作品來說配音更加合適。當臺灣腔遇上普通話,這就讓兩位主角之間的相遇因為地域不同而平添了一份巧合,更像是編劇的隨意搓湊,代入感也大大削弱。
演員的演技同樣是給這部作品拖后腿的,雖然從她們以往的代表作來看,并不存在明顯的問題,但是《不要忘記我愛你》中的男女主角人物設定,與演員本人有一定的出入,且表演模式趨于套路化,也缺乏獨特性。
古力娜扎的演繹方式與迪麗熱巴在《克拉戀人》中的表現相似,都是利用美女人設形成性格上的反差,從而給觀眾帶來一定的笑點。但古力娜扎更適合做一個安安靜靜的女神,浮夸式的表演方式讓她的整體氣質大打折扣。
導演用劉以豪吸睛的方式則是更直接的肉體誘惑,各種展現身材的鏡頭不斷,這樣的方式明顯是為了抓住一部分女性觀眾的喜好,但是太多愛情片使用這樣的方式來吸引觀眾,久而久之也會出現審美疲勞。
且從人物設定的角度來看,男主角劉以豪每一天都會忘記前一天發生的事情,但女主角一直默默地陪在身邊。而劉以豪每次醒來之后,看到女主角突然出現,沒有陌生人在家中的錯愕,在問及對方是誰時,眼神中甚至是帶著幾分笑意的,很容易讓人出戲。
只談愛情不講邏輯,編劇也是“戀愛腦”?
《不要忘記我愛你》除了演員優勢之外,就是這部影片的設定,相比起《十年一品溫如言》更有特色,而相較之《好想去你的世界愛你》的科幻色彩又多了一份現實的可能,本身這部影片就是占據著絕對優勢的。
然后一部影片的邏輯硬傷又是無法忽略的,由于男主角每一天都會忘記前一天發生的事情,換做是任何一個普通人,都會權衡這種疾病與自己未來生活的沖突。即便女主角對男主愛得再深沉,也會盡可能地把結婚,生子等步驟往下推遲。
但《不要忘記我愛你》的節奏卻是快到飛起,兩人一見鐘情便發生了關系,女主角是有記憶的,對男主角的好感堆積到了一定的程度,可以理解頭腦一熱就與對方在一起,但是男主角只有一天的記憶,這種剛認識一天就發生關系的行為,明顯是渣男行徑,然而影片卻將這樣的劇情理所當然的插入其中,明顯是只談愛情,不講邏輯。
隨著快節奏的推進,兩人的關系已經讓人匪夷所思。這部影片在治療男主失憶癥的問題上也出現了明顯的邏輯bug,隨著一次又一次的治療,男主角已經能夠通過一些觸感來回憶起之前發生的事情,比如看到胡蘿卜汁和鋪滿石頭的地會去本能的抗拒,也正是因為這種觸感的記憶,讓他每一天在經歷過記憶清除之后,也沒有忘記自己愛上了一個人。
從這一設定來看,顯然是觸感越強烈,越容易讓男主有著深刻的記憶,戀愛能夠讓他有深刻的印象,但是在女主難產去世之后,這種撕心裂肺的痛苦卻沒能讓他在第二天有所回憶,如此生硬的轉折毫無鋪墊,自然就顯得故事情節邏輯不通。
這樣的結局也不過是編劇為了引起觀眾的共情,對女主的處境感同身受,畢竟代入到角色中,這種即便是死亡都會被另一半忘記的痛苦經歷,的確讓人很難想象。同時結局也是為了起到催淚的作用,才讓女主角沒能善始善終。
但無論從劇情或是邏輯的角度來看,都很難不去質疑,《不要忘記我愛你》的編劇是不是一個“戀愛腦”。只要愛情,不要現實,只要甜虐交織,不要邏輯,這顯然不是一部優質的愛情影片該有的樣子。
內核模糊,三觀盡毀
劇情邏輯牽強,已經讓觀眾在《不要忘記我愛你》的觀影過程中就有離開的欲望,但相比起這一點,更加致命的是大部分觀眾都沒能看懂導演到底要講什么,它的內核依然是十分模糊的。
《不要忘記我愛你》中對于女性的描繪,實在是讓人三觀盡毀,明明是職業女性,但是卻沒能處理好最簡單的醫患關系問題,其次就是在失戀之后快速的與陌生人無縫銜接,甚至連一段過渡期都沒有。這種一見鐘情的喜歡,直接反映了女主角對上一段感情的不尊重和對下一段感情的草率。
其次就是影片描繪的女性角色,看似是長在新時代,受現代思想影響的獨立女性,但在她的身上看到的卻是一個自我犧牲,一味付出不求回報的傳統女性模樣。
人人都希望愛能有回應,但是當女主角面對這樣一個每天都會忘記她的人時,卻能夠一直都有陪他走下去的欲望,甚至每天日復一日的重復新鮮感,為此,他的事業和夢想幾乎是可以暫且擱置的。在這段感情中,她顯然已經失去了自我。
一見鐘情之后,并沒有那么多的感情基礎,但是女主角卻要堅守在男主的身邊,這份對于愛情的執著顯然是不切實際的。之后與對方發生關系并結婚懷孕時,她發現自己患上了子癇,沒有告訴身邊的人,也沒有告訴能夠與之共同承擔的丈夫,而是選擇默默忍受,這同樣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因此單單是從女性角色的設定來看,這部影片的三觀本身就是讓人無法接受的,尤其是對于自我意識已經覺醒的女性觀眾來說,更是很難理解這種一味的付出和犧牲,只是為了給男主傳宗接代,甚至不惜隱瞞自己的病情最終喪命。這完全是一個女性的悲慘一生,哪來的甜蜜,又哪來的幸福可言呢?
國產愛情片的導演和編劇,還是要做到先接地氣,再加入這些高難度的設定,才能真正讓觀眾與之共情,否則作品必屬爛片無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