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一年的柏林電影節(jié)上,這部電影獲得最佳劇情獎,雖然它的主題說的是青春年少本身的欲求,但背后所反映的東西,卻不僅僅只是如此,更不僅僅只是以此為噱頭。因為導演在片中真實地還原了年輕人內(nèi)心世界的欲望與宗教信仰之間的沖突。
影片當中的女主,是一位只有十七歲的丹妮爾。
眾所周知,在這個年紀的孩子,正值青春的叛逆末期,而她們有時候叛逆的具體表現(xiàn),就是因為對一些未知的東西比較好奇,當中最強烈的表現(xiàn)就是對異性吸引。
丹妮爾就是如此,那種強烈的渴求已經(jīng)占據(jù)她整個身心,現(xiàn)在的孩子,一旦有了這種念頭,她不是會壓抑住的,而是會以叛逆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以至于她在學校做出了很多大膽且出位的事情來。這是一所基督教學校,他們有著嚴格遵守教義的教育理念,丹妮爾的行為遭到了校方的反對,并要勸其退學。
丹妮爾的家族一直都是虔誠的新教徒,叔叔還是一個牧師,而媽媽更是一個對教義嚴格遵守之人,她無法容忍女兒做出過分的事情,一有不對的苗頭就會對其打罵,就像我們常看到的那種家教嚴厲的父母一樣。
就如彈簧一樣,壓得越緊,反彈就越厲害,你越是限制丹妮爾的行為,越是把她看得緊,她內(nèi)心的躁動就越厲害。
在這樣的家庭里,越是經(jīng)常聽到強調(diào)這不能做,那不能干,丹妮爾求索欲就更濃,特別是青春的荷爾蒙洶涌而來的時候。
作為一位生活在新時代的孩子,大人的話,自然不會很聽話,而且她還是一位追求新潮的人。所以她會穿得很端正地跟隨著母親去教堂祈禱,參加那些宗教活動。但是轉(zhuǎn)過頭來,會偷偷換上她認為很酷很潮的衣服,開心瘋狂地約會著那些男孩女孩,于是在她的祈禱文里,更多的是希望不要被母親發(fā)現(xiàn)她的事情。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更何況丹妮爾還自己作死,把自己和朋友拍的一些小視頻發(fā)到網(wǎng)上去,所以結局自然不會太好,暴跳如雷的母親對著她就是一頓暴揍,一直維護她的姨媽也在這個時候離世了,這對丹妮爾打擊很大,她開始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
又由于經(jīng)常上教堂,經(jīng)常看到那些經(jīng)文,在這種環(huán)境下耳濡目染,多少還是會有一些影響的。
一開始,她并不覺得自己的生活有什么不妥的地方,直到疼愛她的姨媽去世,她的母親在其他教友面前抬不起頭,還有她在新教的教義上看到,對于她的這種行為的描述與限令。
新教是一支作為基督教衍生出來的分支,它的教義當中明確要求教徒在成年后對宗教有了深刻理解后才可以接受洗禮,但是在這之前,必須要清心寡欲,婚前更不能有任何出格的行為,在這里當然指男女關系。這與丹妮爾狂熱追求快樂自然是背道而馳的,這是一種強烈的對立,這可是明令禁止的事情,甚至還有一個罪名。
她開始感覺到自己是否做得不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會讓自己真的成為罪人。不得不說,有時候信仰的力量真的十分強大,強大到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性格。于是她開始洗心革面,也正好到了成年的年紀,丹妮爾決定接受新教洗禮,成為與她媽媽一樣的新教徒。
那么丹妮爾是決定妥協(xié),找到了信仰嗎?
她確實是這樣打算的,但是做不做得到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因為正當她決定成為一名虔誠的新教徒時,一位女孩的出現(xiàn),打亂了她的計劃,她又戀愛了……
那么這一次,她能找到宗教信仰和追求之間的一個平衡嗎?
其實丹妮爾并不是天生就是那樣的放蕩不羈,雖然這是一部具有迷幻色彩的片子,但實際上導演把分寸掌握得很好,甚至有時候顯得十分內(nèi)斂。
通過丹妮爾的反叛混亂生活,襯托出她內(nèi)心的絲絲痛苦,從小缺乏父愛與母愛,使得她缺少安全感,只有通過和那些人的交往,來讓自己感受到被需要、被在乎,從而覺得安心。而青春的沖動,則因為缺愛而更加瘋狂,后來的懺悔可見丹妮爾終究是一個內(nèi)心渴望純潔的女孩。當然,母親的過分虔誠,甚至狂熱的做法,也讓丹妮爾壓抑,甚至喘不過氣,繼而迷惑與更加反叛。
宗教與信仰可以為迷惑中的人指明方向,但過分的狂熱與追捧,則會讓人感到不適,甚至出現(xiàn)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影片《年少與輕狂》通過一個女孩的青春期叛逆故事,探討關于宗教與青春萌動之間相互沖突及磨合的過程,由此引發(fā)的思考。
凡事有度,或許才是這個世界上任何事情應該有的樣子,信仰,應該也不能例外。
影片另外做得比較好的一點就是給了一種非常私人的觀影體驗,原始的欲望和宗教枷鎖之間的沖突,換了是你,會如何平衡?這是一部極富創(chuàng)意的電影,影片里的兩個年輕女演員演得很【美】,很有【看點】,圈起來,重點!
原創(chuàng)文章/痞帥三叔影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