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郝琪
編輯 | 向榮
出品 | 貴圈·騰訊新聞立春工作室
* 版權聲明:騰訊新聞出品內容,未經授權,不得復制和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搖下車窗,喊一聲“爺”“叔”或者“婆”,親切地問問對方在干啥,身體可好,多大年紀……這是許凱的工作場景:跟陌生人打招呼。地點通常是農村,對象通常是老人,有時,他會為他們拍上一張照。照片中,老人臉上的皮膚很皺了,牙齒也稀疏、泛黃,但笑容燦爛。
過去兩年,許凱和團隊去了很多地方,拍下的200多支短視頻為他在視頻平臺上帶來200多萬粉絲。從很小的時候起,許凱就喜歡和老人聊天。那些走過漫長歲月的老人,擁有豐富的人生經歷。那時他年少,迫不及待地想從他們身上知道更多。現在,他依然傾聽,更多是為了陪伴。
2020年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農村60歲及以上人口有1.2億人,其中很大比重是“空巢老人”。兩會期間,從《政府工作報告》到代表委員和專家的座談,都聚焦了農村養老問題,和留守老人的身心健康。
新農村建設和城鄉養老保障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農村老人的生活環境。以前,村子里,有人住窯洞,有人住平房。如今,差距在消弭,表面上看,家家戶戶都差不多。但他們精神世界與當下社會的連接點仍然稀缺。
在許凱的視頻中,這些老人要么在勞動,操持生活,要么就是和三三兩兩的同齡人曬曬太陽。他們進入畫面時總是沉默,也確實沒有說話的對象。當一個素未謀面的年輕人和他們打招呼,他們表現出極大的熱情,拉著他到家里吃飯喝水,花上兩三個小時,將自己的人生娓娓地講出來。
圖為許凱在成都菜市場搭訕到的有趣老太太(左一)一家人的歡樂合照,家里還有一個98歲的媽媽(后排中間)。98歲的老婆婆照相時被夸漂亮,止不住哈哈大笑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在今年兩會期間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在解決好農村困難老人的衣食住行基本保障外,還應考慮到其文化娛樂、情感等需求,以消除這個特殊群體的孤獨感。
看見和陪伴,最能傳遞情感,消弭孤獨。它可能表現為許多微小的善意,比如許凱堅持將老人的照片放在相框里,體面地送給他們。拿到照片時,老人臉上不約而同露出由衷的笑容,在漫長而寂寞時光里,一張來自陌生人的照片,代表著善意,承載著外部世界的關注,會讓他們找到些許被看見的存在感。
以下為許凱的口述:
1
跟老人聊天、拍照,這事兒我做了十幾年了。以前我到了村子就打聽,村子里誰年紀最大,我就去跟人家聊天。
我以前在一個攝影工作室工作,主要拍一些演出、產品。疫情期間沒什么活,我就和朋友出去轉了轉。那天我在車里,透過車窗跟幾個陌生人打招呼,我朋友隨手一拍、一發,不到一天收獲了幾萬個贊。當時我們決定繼續做這件事。它很簡單,一天拍的素材,可以剪成好幾集發,沒什么壓力。
大概發到第6集,我希望內容豐富一些,就想把兩件事情結合到一起。一是跟路人打招呼,另外就是和年紀大的人聊天,給他們拍照。
一位86歲的奶奶,與許凱相遇時,她撿了骨頭正要回家喂貓喂狗。拍完照,她盛情邀請許凱去家里,還堅持要給200塊錢答謝
我遇到的老人大部分都很熱情,一見面就把我們往家里領,讓我們喝水、吃飯。平時他們身邊都是同齡人,突然來了個年輕人,這么開心、熱情地跟他們說話,他們自然想多聊一聊。
我經常帶不同的東西出去拍攝,有時給老人菠蘿,有時給他們紙巾、掛面……一方面,是想讓他們開心,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節目效果。不同的東西才好玩嘛。和老人聊天,有時一聊就是一兩個小時,哪怕這些素材最后不用,這個過程我是開心的。
我會在按下快門時說“美女,笑一下”,會讓夫妻倆拉個手。有時聊天過程中,我會知道他們的小名。拍照時,我就叫他們的小名,這些名字可能他們的后輩都不知道,可能已經很久沒人喊過了。我一喊,他們特別開心,就能很自然地笑出來。
這對老夫婦1958年結婚,婚前彼此未曾謀面。爺爺89歲,做了31年修鐵路工人,去過坦桑尼亞和贊比亞。奶奶年輕時傷了腿,從此都是爺爺做飯。老兩口一輩子沒吵過架。這是他們的第一張合影
我把照片裝進宜家的相框送給老人。身邊很多朋友建議我去淘寶上淘更便宜的相框。他們說,我把視頻發出去,沒人知道那是兩三塊的還是十幾塊的。我的回答是,我知道。當然有比14塊9更貴的相框,但在我能力范圍內,這已經是很好的了。
我和一些老人成了朋友,他們跟我互換了聯系方式。他們有時會打給我,問問我最近怎么樣,在哪里,吃得好不好。冬天到了,他們就會囑咐我穿暖和點。
2
3月7日那天,我在四川,見到一位122歲的老人,她應該是四川省年齡最大的老太太。她小兒子86歲,孫女50多歲了。家人都叫她老祖宗。
她沒有名字,只有姓,鄭氏,她有小名,媽媽給她起的。剛開始,她住在大兒子家,后來大兒子不在,她換到二兒子家住,再后來二兒子不在,她就搬到小兒子家。
她比我大九十多歲,這種感覺很神奇。我跟她聊天,拉著她的手,她的手綿綿的,很軟。她說她小時候玩翻花繩的游戲特別厲害。當時屋里沒有繩子,我把褲子上的帶子解下來,綁成繩子跟她玩。她年紀大了,手有點慢,但每一步都能翻得明白。
我問她,你老公什么時候不在的?她說她老公不在50多年了。我說,要不你再找個老公吧?這是句玩笑話,我就是想讓她開心,她應該不會找,也不太好找。她哈哈一笑,這就夠了。
老人各有各的苦惱。有人嫌自己活得太長,怕麻煩別人。去年冬天我碰到一老頭,他一直在說自己對社會沒用,想往腰上綁塊石頭,跳到河里去。我跟他說,你沒事,閑著也閑著,就先活著吧。
我都是用開玩笑的方式鼓勵他們,我希望跟他們的聊天能輕松些。因為我是陌生人,做不了什么事,無法真正帶給他們什么。但我跟他們聊天,給他們拍照,他們開心,我也開心,發到網上后,看到的人也開心,這就很好了。今年我們又去看了那個想跳河的老頭,他活得好好的。
我拍短視頻,一些老人的家人刷到,就會關注我,給我留言、發私信。從開號到現在,我已經收到三四個老人去世的消息了。
之前我遇到一位老頭,他以前是個領導的警衛,會下棋。我的合作伙伴時磊就跟他一塊兒下了半天棋。老頭又說他能寫毛筆字,我就讓老頭給我寫了一幅“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去”——我覺得這句話很實用。他去年不在了。
3
我外婆和奶奶都是農村人。小時候,全是外婆管我。那時在村里,夏天,我跟舅舅跑到別的村子去,餓了,去人家家里要饃吃,一個不夠,還得找人再要一個。
我從來不怕跟陌生人打招呼,父母從小教導我,見人就要打招呼。見到年紀大的叫伯伯,年輕的叫叔叔,再年輕的叫哥哥。小時候我會胡叫,碰到爺爺一輩的叫叔叔。他們就會擰一下我的耳朵,說不是叫叔,叫爺。
那時村里每家每戶都不一樣,各有各的特點,有人住窯洞,有人住平房。現在,新農村嘛,戶戶都一樣。老人們的家庭條件,有好的,有不好的,大部分是正常水平。一些老人出于生活需要,下地干活。更多老人是在家閑著,自己找事干。他們是農民,農民就得干活。我爺爺天天爬梯子鋸柿子樹。我舅今年跟我說,你爺爺78歲了,馬上80的人了。我這才反應過來,他都這么大了。可你老見他,就感覺不到他的年齡。
圖上這位老人是個82歲的盲人,靠手摸做篾匠70年,兩天編一個竹籃賣30元
上初中那會兒,我就喜歡跟年紀大的人聊天。我家從小條件還可以,爸媽開飯店,家里有車有房,吃喝不愁。那時我覺得男人需要有經歷一些困難和挫折。人一輩子是很豐富的,必須經歷美好和不美好。因此要多看書,多去一些地方,多認識一些人——這也是我喜歡跟老人聊天的原因。
我認識的那些老人,有的出生于一九零幾年、一九一幾年。冬天,我坐在老人家后院,跟他們一起曬太陽,聊聊他們以前的事。他們活了90多年,能把一輩子的事跟我這個娃說,他們很開心,我也很開心。
許凱與圖中央的九旬老人相識時,是2020年,等到第二次見面,她已認不出許凱了。兩人上回約定,再見面就輕輕“掐一下”,于是許凱輕輕一掐,奶奶馬上恢復了記憶,直呼“我娃好得很”
高一那年,舅舅把他淘汰了的卡片相機給我。寒假,我就帶著它去給老人家拍照,暑假再把打印好的照片帶回去給他們。
2012年大一寒假,我認識了一位103歲的老人。他以前在西安一家銀行上班,每個月休息幾天。西安到我們那兒,來回300公里,他騎自行車往返。他總是在夜里出發,這樣第二天一早就能到家,就有一整個白天陪伴家人。放假結束后,他又從夜里開始騎車,回西安上班。
在我聽來,他的經歷很神奇。后來我也騎著自行車,去了五六百公里遠的地方,算是體驗他的經歷。
那年暑假,我把照片送給他時,他已經不能說話了。2013年寒假,我們第三次見面,他已經躺到床上了。2013年暑假,他不在了,遺照是我給他拍的那張照片。
4
2020年冬天,我們遇到一個老頭,他老伴癱瘓,兩人常年靠家里的幾棵棗樹謀生。那年,他的棗賣不出去,我們第一次嘗試直播帶貨,幾天下來,棗賣完了,我們又幫他把房子翻修了。
我們從那時開始直播賣貨。一開始是純扶貧,現在是助農。每個季節該賣什么,合伙人幫我找好,確認貨是好的,我們就賣。這樣既可以幫農民增加收入,我們也能掙到錢。
3月初,我在四川出差,直播賣粑粑柑,在路上見到一個老頭拉一車破爛上斜坡,我就在后面幫他推。推上去以后,他要給我5塊錢,我沒要。他問我是哪里人,干什么的。我說我是陜西人,賣粑粑柑的。他說他家有。
我陪他去把破爛賣了,到他家地里去,發現他的柑品相不行。但那老頭太可憐了,我們就叫采果隊的人按正常的市場價收,再按次果處理。
有天晚上我們一邊直播,一邊在鎮上轉,又遇到這位大爺。那時晚上10點多,他還在外面撿垃圾。我們就到他家里去。
進去之后,發現里面的電線被老鼠咬斷,有兩三年沒通電了。我趕快讓搭檔買點電線過來。當時有500多人在看直播,有四五個當地的粉絲找過來,大家花了一兩個小時,把燈弄亮了。
我見不得人可憐,有能力我就幫。來十個人我可能幫不了,但幫一個人也行。當時我們把粑粑柑處理完,把錢給了大爺,給他買了個手機、兩雙鞋,一起吃了頓飯。
上中學時,我就希望可以為改變世界出點力。后來我發現,很多事情是沒辦法的。但我給老人拍照發到平臺上,現在一刷,很多人都在做這件事。我學江西的老萬夫婦做愛心廚房,現在全國至少有5個人開了愛心廚房。
我覺得這也算影響力,我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大家都參與進來,就可以一起讓世界變得更好玩、更可愛。
(來源:騰訊新聞)
*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關鍵詞: 貴圈|我在農村給老人拍照有人守寡50年 有人嫌活太長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