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我將會離開你》橫版海報。 供圖 片方
由青年導演李亙執(zhí)導,齊溪、謝承澤、牛超等主演的電影《如果有一天我將會離開你》于3月11日在全國上映,影片講述交換生李小李來到日本留學一年間發(fā)生的故事。該片改編自導演李亙的真實經(jīng)歷,他也經(jīng)歷了一次緊張高效的影像造夢。他坦言從籌備到上映也是一個發(fā)現(xiàn)自我的過程,經(jīng)歷了制作上的進步,也變得更加成熟:“我開始拍的時候真的是無所謂的態(tài)度,就想著只要拍了自己想拍的故事就行了,也不去想口碑或者是票房啥的。 但當你拍了這部片,你會發(fā)現(xiàn)不想不行,‘我一定要把這部電影拍好’。后來拍完這個電影入圍了一些獎項,你會很渴望拿獎;再到后來就想要上映,上映后又會想得有人來看……”李亙長嘆一口氣,笑著說這種“遞進的欲望”是自己不曾料想的,“原來我這么現(xiàn)實啊”。作為一名三十出頭的年輕導演,帶著“李雪健兒子”的頭銜,此時的李亙已經(jīng)徹底釋放了自己,他拍出了一部真誠的電影,對此他也頗有自信,希望自己不會給父親丟臉。
【故事】
將日漂生活搬上銀幕,拼的是真情實感
“為什么要準備這么久?對啊,新導演拍一部電影,怎么就這么難呢?”
這是《如果有一天我將會離開你》的拍攝過程中,李亙曾問過自己的問題。回顧起來,他說從自己想拍這部電影到如今的上映確實等了很久,也知道過程中充滿著挑戰(zhàn)和艱辛,實屬不易。幾乎所有的采訪都會問李亙一個問題,你的第一部作品為什么要選擇這個故事。對這個問題,他早已想了個透徹:“想成為一個新導演之前,你一定會反問自己,你憑什么?跟他人相比,比技術可能我比不過的,或許你也沒別人那樣見多識廣,那你能拼什么?想來想去,我能拼真情實感,靠我的真誠應該會能打動觀眾。”
《如果有一天我將會離開你》劇照。 片中的“南國亭”中華料理店是導演李亙曾經(jīng)打工的地方。
李亙想著,真實是自己的優(yōu)勢,讓他最有感而發(fā)的一定是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他決定將自己在日本做交換學生的親身經(jīng)歷作為劇本基礎,并加以創(chuàng)作改編。2007年,正在北京語言大學日語系讀大二的李亙,得到一個去日本交換留學一年的機會。開始“日漂”生活后,李亙在學校附近找了好幾家打工的地方,但那些店鋪都沒要他,于是他嘗試著去一個離學校更遠的地方尋求工作機會。他從淵野邊上車,坐了兩站地到了東京郊外,偶遇一家中華料理店——正是影片中的“南國亭”。但那個時候,李亙沒有想過會把這段故事拍成電影,也不知道過了十多年后,自己會回到那家店進行拍攝,但不可否認的是,這里遇到的人和事情并沒有因為時間流逝而失效,反而讓他時常有感而發(fā),覺得珍惜和懷念。
【制作】
全程在日本拍攝,料理店閉店12天
《如果有一天我將會離開你》劇照。 張艾嘉特別出演一位老師。
北京語言大學畢業(yè)后,李亙又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讀研究生。研究生二年級時,在王紅衛(wèi)老師的劇作課上,他帶著“不知者無畏”的心態(tài)將這段經(jīng)歷寫成了一個故事大綱。王紅衛(wèi)在看完李亙的故事大綱后第一次表揚了他,告訴他可以試一試。后來,王紅衛(wèi)給這部電影做了監(jiān)制,從劇本上給李亙提出一些中肯意見。導師田壯壯也被他的想法打動,帶著李亙去他與張艾嘉主演的《相愛相親》(2017年上映)劇組感受攝制組生活,李亙在這里結識了張艾嘉,并邀請她在自己未來作品中特別出演,著名美術指導文念中也來參與幕后制作。萬事俱備,李亙決定回到當初給他感受最多的“南國亭”,開始自己的影像之旅。“回國后,我每年都會回到那家店看一看,一切都沒變——代理店長一直都在,后廚大師傅也一直沒換,他們仍然像從前一樣辛苦工作,為生活忙碌。最開始他們就說我們店要出一個大導演,要回來拍戲,但說了三四年我還沒有行動,他們甚至調侃我是個騙子,(笑)當我真正回去開拍的時候他們都很支持我,為了拍電影還專門閉店了12天。”
《如果有一天我將會離開你》中 “南國亭”員工合影。
片中男主角李小李性格木訥,因為不想讓家人操心,他在求學期間一心尋求打工機會想要自力更生,結果卻屢屢碰壁。后來在老同學邱邱(邱天 飾)的幫助下,李小李來到一家叫“南國亭”的中華料理店,雖然代理店長管唯(齊溪 飾)在面試時處處懟他,但最后還是給了李小李一個在店里打工的機會。在“南國亭”,李小李結識了一群同在異鄉(xiāng)漂泊的伙伴,與這群生活在底層的同鄉(xiāng)人漸漸從陌生到熟悉,看到了他們身上的隱痛,也在相處中不斷被對方的善意所溫暖,成為朋友,更似家人。
【親情】
嚴厲的父親看完片覺得兒子能當導演了
2011年寫劇本,2019年開拍,從醞釀這個故事開始,再到用影像呈現(xiàn)這個故事,李亙用了8年的時間。他說片中男主的設定,相當于他這么多年的積累和總結,片中的每一個角色幾乎都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有對應坐標,用真情實感去講故事成為了李亙最大的底氣。全片在日本拍攝、大多臺詞都是日語,給李亙的拍攝設置了很大的挑戰(zhàn)。他說:“日本拍攝電影的規(guī)章制度很多,有些場景不讓拍,我們就只有躲著拍,把鏡頭完成,如果這場戲沒有達到完美會在下場補拍(機會),每一場戲不會拍得特別快,也沒有花超級長的時間來拍,我們(拍攝周期)只有39天,多一天都是錢,所以在現(xiàn)場我對自己的要求是把戲拍好,不要延遲,大家的勁兒都放在里面。”最后,李亙在疫情之前完成了拍攝,他覺得自己真的非常幸運。電影能夠完成,他盡了最大的努力,有這么多人幫助他已經(jīng)滿足了。
2021年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首映時,李雪健親自到首映現(xiàn)場表達父親的“心聲”。
2021年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首映時,李亙的父親李雪健來到現(xiàn)場,第一次看片是去年生日,兒子將電影粗剪作為禮物送給他,但他沒要,李亙流著淚離開;第二次是今年生日,看完覺得兒子能當導演了。談到這里,李亙笑著說:“中國的父母好像都是這樣的,對孩子一直有很高的要求。但永遠都是嘴上說狠話,但在他們心里卻是最支持孩子的。”
【對話】
如果有一天我將會離開你
臉上有沒有淚滴不重要
新京報:是什么樣的契機啟發(fā)你成為導演,到現(xiàn)在自己的心態(tài)有否發(fā)生變化?
李亙:我本來沒有打算要進入這一行,畢業(yè)之后去跟過一個電視劇劇組,突然發(fā)現(xiàn)這么多人為了一個目標共同努力的感覺挺好的。就像競技體育,籃球、足球、多人合作,但競技體育我肯定做不了,就只能在劇組里找感覺(笑)。尤其對于劇組,以前一直說自己不做或是沒興趣,但原來是因為不了解,一起拍戲,每天特別辛苦,但又有很多成就感,都是平平實實的細節(jié),為作品努力,讓人一直熱血沸騰。
導演李亙(圖左)和飾演李小李的謝承澤在拍攝現(xiàn)場。
新京報:李雪健老師在北影節(jié)首映時說自己很認可這部電影,你之前會很擔心他不來嗎?
李亙:對,如果首映他都不來的話,也有點太刻意了(笑)。其實我的初心是不想他來,跟他說了“你最好不要來,搶我的鏡頭(笑)”,但他覺得任何父母,對自己的孩子在做的事情都應該支持一下,也是對孩子的尊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如果從頭至尾都憋著不讓他來或怎么樣,也會顯得很矯情。
新京報:他是最讓你緊張的一位觀眾嗎?
李亙:不是,因為他會原諒我,不是嗎?
新京報:在父親的光環(huán)下做導演會給你帶來壓力嗎?或者你也很想脫離“李雪健兒子”這個稱呼嗎?
李亙:我在之前某個階段會很想脫離這個稱呼,或者是特別不服被貼上標簽這件事情,但事實上我確實也因為這個頭銜有所收獲,那為什么要抵觸?難道不應該在這基礎上做到最好?如果當你在基礎上收獲了一些提升,就想著丟掉這個名號,這是不公平的,不如就不要那么矯情,它就是我的一個標簽,我能不能對得起這個頭銜,也是看我的作品和努力程度。
新京報:電影片名《如果有一天我將會離開你》這么長,有什么幕后嗎?
李亙:片名來源于《無言的結局》,里面那句歌詞“如果有一天我將會離開你,臉上不會有淚滴”。這就是一個關于離別的故事,對于離別,可能很多人都覺得是很殘酷的,但電影是高于生活的,會更浪漫。我們不用去管它的字數(shù),它說的什么,觀眾只用在這108分鐘里感受一下,臉上有沒有淚滴不重要,他們一定能感受到一抹溫情。
《如果有一天我將會離開你》劇照。 邱邱和李小李在調侃生活。
新京報:市場畢竟是不可避免的話題,你會怎樣看待電影的票房?
李亙:盡量平復自己的焦慮,也盡量去做好當下的每一天,真實、真誠地對待一切,盡人事聽天命。但我不想直接聽天命,自己都做了一切努力后,電影也自有其命數(shù),一切就順其自然,能拍出來我已經(jīng)很高興了,已經(jīng)得到夠多的了。
新京報資深記者 周慧曉婉
資深編輯 黃嘉齡 校對 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