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遍爛,兩遍笑,三遍哭,想必大部分看過《大話西游》這部電影的朋友都有同樣感受,它雖在95年剛上映的時候并沒有一炮走紅,卻是一個時代的經典之作。創作于90年代的《大話西游》采用了當時少見的平行時空故事背景,電影中至尊寶的雙重身份和時空穿越也為觀眾理解制造了不少誤會。時隔多年,在當下的“穿越”、“雙重身份”等已經司空見慣的前提下,更多觀眾意識到在《大話西游》的喜劇、搞笑外衣之下,蘊含著更豐富的成長、責任等主題。
一、過分解讀并非《大話西游》走紅的原因
有人認為《大話西游》之所以能成為經典之作是因為被過度解讀,持有這觀點的觀眾大多數認為《大話西游》就是一部無厘頭的喜劇,是被觀眾過度解讀了。這種說法簡單以為在一部電影中創作者是絕對的權威,電影完全是創作者主觀意圖的體現,容不得其他任何解讀。其實好的影視文學作品,它在觀眾面前呈現不僅是作者的主觀意圖的創作,觀眾在欣賞、解讀作品的過程中,也是再創作的一部分,作為80、90后的我們則不斷為其填充血肉,最終完成了這個感動無數年輕人的經典。
二、大話西游折射出80、90后心聲
《大話西游》之所以能夠成為80、90后的心中永恒經典,這是因為我們很多人已然活成了至尊寶的樣子——得不到的愛情與免不了的成長。至尊寶和孫悟空有許多共同點,他們都率性不羈,信仰愛情,都對事佛、取經這樣的大業了無興趣。但孫悟空神通廣大,而至尊寶卻是個沒什么本事的人。紫霞仙子被鐵扇公主打傷,至尊寶救不了她;紫霞仙子被牛魔王逼婚,至尊寶也無能為力。他像極了那些年紀輕輕的半大男孩們,貧困而真誠,對女友空有一片真心,卻給不了任何物質保障,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心愛的姑娘被瘋漲的房價折騰得心力憔悴。現實的壓力至尊寶不得不服從這社會的潛規則,戴上金箍咒化身孫悟空,恪守自身,放棄一生所愛,承擔起“取真經”的社會大任。然而現實中的我們又何嘗不想做一個率性而為、風流浪蕩、無拘無束、敢于追求真愛的“至尊寶”呢?
三、原來我們都是取經路上的“孫悟空”
改革開放以來國內思想和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高度組織化的單位制社區已經分崩離析,“以廠為家”、“以單位為家”式的大團體觀念被終結。許多年輕人都漸漸變為個體狀態,背井離鄉在大城市中獨自打拼,脫離了故鄉里血親和宗族庇佑,也失去了舊式國企單位制社區中的歸屬感。他們不再以廠為家,以單位為家,他們退回到狹小的租住間,他們不和鄰里往來,少與家人通信。改革開放促使大量資本涌入國內,確確實實提高我國的GDP,但在資本橫行下人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卻越走越遠。高房價,高彩禮,昂貴的教育成本,讓他們根本吹不過氣來,上萬一平的房子,讓月收入只有幾千的普通人對美好的愛情、幸福的生活望塵莫及。光買一個房子就得搭上父母一輩子省吃撿用下來的積蓄,以及自己20年乃至30年的人生,高昂的成本與教育成本就更不敢再想了。但是為了生活,他們不得不也接受這個現實社會規則化身“孫悟空”,背井離鄉,負重前行。
據民政部相關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單身人口達 2.4 億,獨居成年人口超過 7700萬,人口增長僅48萬,呈斷崖式下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想結婚了,盡管經常被催婚,卻依然選擇不結婚。這是為什么呢?《大話西游》結尾夕陽武士擁吻愛人望著遠去孫悟空說了這么一句話:“你看那人好奇怪,他好像是一條狗啊”。這或許就是答案吧!
因為他最后只能向上天妥協,做回齊天大圣而不是至尊寶,一個人最大的無可奈何,莫過于在無能為力的年紀里卻遇上了想要照顧自己一生的人。現實中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孫悟空的真實寫照呢?難以逃開命運強塞給我們的金箍,拋棄自由和愛情,肩負起能夠保護的責任,若不是真心喜歡,誰又愿意卑微的像條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