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拍攝《投名狀》斥資3個億。陳可辛拿出1.2億邀請李連杰,李連杰很仗義地說:“我們誰跟誰啊,抹掉個零頭,我拿1億就行!”而劉德華的片酬只有1600萬,差距懸殊,天王劉德華的名氣還不如一個李連杰?
香港導(dǎo)演陳可辛被冠以“影帝影后制造機”的稱號,他的劇本從不牽制演員,而是跟著演員走,隨時隨地調(diào)整劇本。在選演員上,他的做法更是大膽。
2007年,陳可辛準(zhǔn)備開拍《投名狀》,當(dāng)時他想借這部電影來確立在內(nèi)地市場的地位。想法挺好的,實施起來卻很困難。
首先是資金的問題,拍攝成本核算下來要3個億,這不是一筆小數(shù)目。這是陳可辛第一次拍功夫片,所有以往合作過的投資人對這部電影不太看好。陳可辛一圈贊助拉下來,只拿到2000萬美金。
就在他走投無路的時候,有人給陳可辛提了個醒:“要是能請到李連杰的話,我可以再追加4000萬美金,接下來就看你了。”
李連杰在國內(nèi)的名氣很大,他塑造了許多成功的經(jīng)典角色,更是被人稱為“功夫皇帝”。好萊塢找他拍電影,給出的報酬是1200萬美元,換算成人民幣就是1.2億。
陳可辛看中的就是這份“天價片酬”。
之后,他就去找李連杰談話了。陳可辛說:“我想邀請你拍《投名狀》,報酬的話,跟好萊塢一個價,你看怎樣?”
李連杰和陳可辛是朋友,他很仗義地說:“友情價,后面的零頭抹掉,我就拿1個億!”
陳可辛大喜,當(dāng)即拍板,與李連杰簽了合同。
就這樣,資金很快籌到了。有了李連杰的加入,陳可辛和其他投資方都對這部電影有著很高的期待。
其實導(dǎo)演們都很喜歡跟李連杰合作,他們之間是相互成就的。張藝謀在拍《英雄》之前,只是一個拍文藝片的高手,而李連杰卻幫助了他躋身于一線行列。
想必陳可辛心里也是這么想的吧,他在拍《投名狀》之前,也只是個文藝片導(dǎo)演。由于文藝片的受眾群體小,所以他并沒有多高的票房號召力。無論是從賺錢還是名氣上,邀請李連杰是個很不錯的選擇。
電影還沒開拍,話題度就炒起來了。擅長武戲的李連杰在這部影片中成了文戲擔(dān)當(dāng),而金城武更是在劇中表現(xiàn)得可圈可點。
事實證明,陳可辛真的很會選演員。為了讓電影更好看,他還請來劉德華和徐靜蕾,可謂是強強聯(lián)合。不過這些演員的片酬,遠遠不及李連杰的。
電影上映后,票房慘淡,連本金都未能收回。這可真是跌破陳可辛的眼鏡啊!
要知道這部影片一半的投資都成了演員們的片酬,李連杰1億,劉德華1600多萬,金城武1200多萬,這三個人的片酬加起來就占去了1.3億。然后還有徐靜蕾、郭曉冬、魏宗萬、王奎榮以及幾千名群演,你們說他還有啥錢可賺?
值得一提的是,陳可辛在場景布置上是花費了心血的。他堅持用真人實景拍攝,相信這樣可以帶給觀眾實打?qū)嵉恼鸷掣小?/p>
實地的布景中,600多位工作人員沙里來土里去,就連人死后倒地的動作都要挨個設(shè)計。
一個很短的12分鐘鏡頭,拍了20多天。
電影背后的艱辛無人問津,即便陣容再強大、布景再震撼,觀眾也沒給足面子,導(dǎo)致票房只有4個億,所有投資的老板都血虧。
這部電影不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刪減的地方太多了,足足有20處。觀眾難免不會這樣想:難道我花錢就是為了看一部精簡版電影?站在觀眾的角度上看,他們也虧。
這是一部改編自清末第一大奇案的影片,片名源于《水滸傳》中林沖入梁山的情節(jié),入伙結(jié)義前要殺個人,拿人頭做投名狀。
電影剛上映,差評連連,后來卻被奉為了經(jīng)典。不知道是不是觀眾的欣賞能力變高了,還是認為該片引用了經(jīng)典之作,所以應(yīng)該致敬經(jīng)典,而非貶低?
一碼歸一碼,這部影片的場景拍攝非常恢宏。尤其是800人對戰(zhàn)5000人的舒城之戰(zhàn),生死肉搏的橋段格外能讓人熱血沸騰。淚腺一度失控,這種真人實景的震撼感加上燃點炸開的背景音樂,我差點就忘記了它之前被評為爛片。
電影再好,也有不小心穿幫的鏡頭。金城武帶領(lǐng)200人準(zhǔn)備沖鋒陷陣時,從那張圓的嘴巴中就可以感受出他演戲的力量,只是在他身后的李連杰為何就笑了呢?
斥資3個億的影片,結(jié)果在細節(jié)上還是出了點差錯。身為影視界的功夫大佬李連杰怎么就沒藏好自己的笑點呢?這也太尷尬了吧……
不知道陳可辛看到這一幕,有沒有想掐住李連杰脖子的沖動呢?
——END——
原創(chuàng)文章,禁止轉(zhuǎn)載,侵權(quán)必究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與圖文無關(guān),如有侵權(quán)聯(lián)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