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升│文
在許多人的眼里,上海是爛漫多姿的,像顆夜明珠,美艷不可方物。而在我看來,上海只不過是個過日子的地方,很實實在在的地方。
最為心酸的另有其人
《心居》熱播,劇中兩女主由海清、童瑤飾演。許多觀眾認為,海青會因此劇“出圈”,也有很多觀眾對童瑤的表現大加贊賞。姑嫂之戰,戲里戲外,都是焦點,況且又是海清、童瑤兩位美女對決,這戲便更加好看。
70后女作家滕肖瀾是這部劇的原著作者,她對劇中人物的評價,似乎更有發言權。但是小說與電視劇,從來就不能并列談論,因為兩者根本就在屬性上存在著很大的不同。電視劇的受眾似乎更大眾化一些,社會影響面也更廣一些。從小說到電視劇是二次創作。
滕肖瀾的寫作,有著鮮明的上海味道,寫上海人給上海上看,便是她小說的標簽。而且滕肖瀾小說,往往從平凡處入手,充滿著濃烈的上海煙火氣息。另一方面,滕肖瀾也是寫“矛盾”寫“復雜”的高手,她的文字往往充滿著心計與火藥味。
顧清俞(童瑤飾)與馮曉琴(海清飾)是兩個出身、境遇完全不同的女人。看似姑嫂大戰、一地雞毛,卻是兩個女人的成長史。她說,海清、童瑤飾演的兩位女主,各有各的不易,但讓人最為心酸的卻另有其人。
滕肖瀾的知情心結
滕肖瀾的爸爸媽媽都是知青,所以在她心里,知青是一個很深的情結,她很早就想在自己的作品中,寫寫知青,但是總覺得筆力不夠。她說,寫《心居》,寫到一個人物,最讓她心酸,這個人就是馮紹峰扮演的施源。
知識分子下鄉,爸爸在江西農村下鄉,1977年恢復高考后,爸爸就想通過高考回到上海,但是上海在江西的招生名額太少了。滕肖瀾記得,小時候,爸爸在他寫字臺的墻壁上,貼了很多字條,其中心內容,就是回上海。
我要考回上海!我們全家人要在上海相聚!上海真好!上海等著我。紙條上的字,經常更換,稚嫩而直白。他寫道上海的奶油杏肉真好吃,江西吃不到,上海氣候好,不會像南昌這么熱。《心居》里的施源,他的故事中,就有我自己的經歷。
施源(馮紹峰飾演),就是知青的孩子,學習成績還不錯,他的理想,是考上復旦,結果差了幾分,沒考上。爸爸覺得他與其上個普通的大學,倒不如上個高職實惠,所以讀了上海旅游職業學校,畢業后就做了導游。
施源的困境
選擇馮紹峰出演施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馮紹峰是上海人,人長得帥氣,屬演技派,而且年齡也相當大。顧清俞(童瑤飾),心中有一個“白月光”的男人,這個男人愛穿白襯衫,所以顧清俞便對白襯衫有一種執念。
但是此刻的白襯衫不再是少女時代的那個白月光。他無車無房,與父母同住,有兩次短暫婚姻,十年前向財務公司借款100萬,算上利息現在是欠債150萬。他雖然有著一如既往的帥,但是歲月并沒有饒過這個男人,他身上背著沉重的生活包袱,滿臉的疲憊之色。
不能不說馮紹峰的演繹是成功的,他的眼神,他的精神狀態,太像那個被生活捶打后失魂落魄的男人了。明明有一張干干凈凈的臉,怎么就沒有光了呢。是啊,有幾個人還能在日復一日的蹉跎歲月中發光的呢?
不錯施源就是滕肖瀾寫作過程中最心酸的男人。小說原著與改編后的電視劇,劇情會有很大的不同,顧清俞與施源的故事走向,還是看電視劇中怎么表現吧??措娨晞∑?,應該是結局不錯吧。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