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19年《流浪地球》上映后,呼聲最高的《黑客帝國:矩陣重啟》在觀眾的期待中口碑票房雙撲街。三年來,我們再也沒看到過優質的科幻電影。
近日,一位在好萊塢發展的韓裔導演郭共達,拍攝了一部有著諸多中國元素的科幻片《楊之后》。
該片改編自短篇小說《向楊說再見》,講述了一對美國夫妻找來了一個機器人助手“楊”,照顧收養的華裔女兒美娟。數年過后,楊出現故障,這對夫妻試圖讓楊重啟的故事。該片討論了近幾年十分火熱的機器人“人”化的問題。
導演郭共達,知名剪輯師,近幾年備受期待的亞裔新銳導演之一。他的處女作《在哥倫布》被稱為“對城市和建筑的情書”,入圍了圣丹斯電影節、鹿特丹國際電影節、美國獨立精神獎等眾多獎項。
郭共達(左)、科林·法瑞爾(右)
機器人楊的扮演者是賈斯汀·閔,代表作《傘學院》。
主演父親的扮演者是科林·法瑞爾。代表作有《龍蝦》《北海鯨夢》等,是全球知名的愛爾蘭演員。
《楊之后》入圍了第74屆戛納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爛番茄新鮮度85%,MataCritic綜評84,豆瓣7.2。總體來說,口碑尚可,頗具爭議。
01 一家四口?
這是一個奇怪的家庭。
父親是白人,母親是黑人,妹妹是被領養的中國人。
父母為了幫妹妹更好的了解本民族文化,從“兄弟姐妹”公司購買了機器人楊,充當家中的長子。
楊工作盡心盡力,不僅擔負起照顧妹妹的責任,還成為了整個家庭關系的粘合劑。
平時,楊接送妹妹上下學,照顧妹妹的生活起居。
生活中,只要妹妹輕呼一聲,楊便會立刻現身。
例如,楊每天半夜都會陪妹妹喝水。
身為“中國”機器人,楊也會教給妹妹關于中國的知識,幫助妹妹理解世界。
當妹妹被同學嘲笑,不是父母親生的孩子時。
楊帶妹妹到果園,通過講述果樹嫁接的原理,告訴她組合家庭的意義。
“一支樹枝嫁接到了新樹上,時間久了,會和新樹合二為一。你就像這根樹枝一樣,和父親母親連在了一起,你就是這顆家庭樹的一部分。”
妹妹聽若有所思。
楊體貼細膩,真誠善良,甚至可以敏銳地知到人類的情緒,對家庭成員進行“心靈按摩”。
他就像一面鏡子,吸收著人類的光,反饋著人類期待的情感。
楊逐漸成為了家庭的一份子,甚至與全家人一起參加了“四口之家”家庭跳舞大賽。
但是在比賽中,楊意外宕機。
由于楊是“翻新款”,沒有正常的售后保障,制造公司極可能將他直接回收焚毀。
妹妹對楊十分依賴,哀求父親一定要讓楊蘇醒。父親決定通過其他渠道修理楊。
在這個過程中,父親發現了楊的內存條。里面儲存了楊自出廠以來記錄下的諸多影像片段。
原來,楊有記憶。
02 楊的一生
夜深人靜的時候,父親獨自觀看楊的記憶,回望楊的一生。
楊服務的第一個家庭,是一對母子。
楊陪伴著弟弟從牙牙學語到長大成人,見證了母親的變老與故去。
在這個家庭里,楊也遇到了自己的初戀。
一位二十多歲的年輕姑娘。
最后,母子二人與初戀相繼離世,唯有楊長生不老。
因為離別和失去,楊陷入了長久的悲傷中。
到了第二個家庭后,因為楊總是看起來很沮喪。只幾天,他便被雇主退貨了。
很久之后,楊來到了第三個,也就是現在的家庭。
楊的記憶中,反復出現一位陌生的克隆女孩。
經過走訪調查,父親發現,女孩的本體是楊在第一個家庭中離世的戀人。
原來,在和人類的相處中,楊已經有了自主去愛的能力。
這也意味著,楊會悲傷、會難受。
父親如剝洋蔥般讀取楊的記憶條時,每一層都讓人潸然落淚。
楊在無關血緣的陪伴中,一次次的付出真心,與他人產出羈絆與牽掛,又在不斷的失去著。
從楊的視角,父親也再次重新打量自己的家庭生活。
父親想通過購買機器人給予女兒陪伴。殊不知,陪伴是最無法替代的事情。他已經很久沒有認真的與女兒對話,關注女兒的需求。
女兒對楊的過分依賴,其實是因為父母的缺位。
父親最終意識到,楊不是一個簡單的機器人,而是一個有思想的個體。
通過楊的視角,我們也重新觀察了生活中的諸多景象。
楊會注意到樹影、陽光與家人的背影。片中的很多鏡頭像楊安靜的神態一般,不動聲色的向我們訴說著生命的美好與殘忍。
郭共達也堅持著他一貫的攝影風格,將建筑與人物心境巧妙地合二為一。片中的鏡頭語言十分耐人尋味。
03 愛與陪伴
影片結尾,女兒對著楊的空房間道歉:對不起,我不該說討厭你。
人類之間常常樂于彼此傷害,又彼此相愛。
但楊,也許不想再承受了。
影片開頭,父親一家三口正在拍攝全家福,楊擺好相機后突然走神。這時,楊也許意識到,自己終究是外人,終究會離去。
至此,父親似乎明白,楊是自己選擇了宕機。
他不想再承受人類的生老病死愛恨離別的傷痛。
影片通過父親的改變,探討了家庭的意義。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父母不僅需要給予孩子物質上的滿足,更重要的是陪伴孩子成長,愛與陪伴,才是人類最重要的生命感受。
影片最后,父親明白了家庭與人生的意義,回歸家庭,更愛家人。
楊的故事,則給予我們更多的啟發。
深夜,母親與楊談心,兩人從蝴蝶標本,聊到了老莊哲學中的“莊周夢蝶”,從“梁祝”聊到了生死觀,交換著對生命的理解。
母親表達者對生活的無望,楊告訴她:“老莊哲學中,毛毛蟲眼中的世界末日我們稱之為蝴蝶。”
人類常說,“結束便是新的開始”。但是于楊而言,一次次地開始,不過是無意義的重復。他努力的融入人類社會,愛每一個家庭成員,為他付出。
可最終,每個人都會不可避免的走向消亡。
楊自言“不介意最終化為虛無”。
父親一家在機器人博物館看楊最后一眼時,背景樂響起了大提琴演奏的《盛夏的果實》。
歌詞是:當看盡潮起潮落,只要你記得我。如果你會夢見我,請你再抱緊我......
不少影迷認為與《楊之后》最相近的電影,是《人工智能》。
兩者都講述了機器人對人類的愛與付出。
《人工智能》中,機器人大衛的夢想是再次回到媽媽的身邊,成為真正的人類。
但在《楊之后》中,楊并不想成為人類,也無謂“死亡”,他更超脫,更理性。
這些也促使我們再次思考,人生的意義是什么?我們該如何度過這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