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十點電影原創
和今天一上映就狠狠挨罵的大多數愛情片不一樣。
真正優秀的愛情片,經得起反復回味。
從一段臺詞開始,內里含著百轉千回。
“我從來沒有想過,婚姻會這么復雜,還以為一個人做得好就行。”
“可是兩個人在一起,單是自己做得好是不夠的。”
從一段鏡頭開始,一個側身,已經暗含時間曲折,無限曖昧。
?
?
哪怕你一無所知地點進來。
也會自然而然地沉浸其中。
花樣如水,風情蝕骨,讓人轉不開眼的旗袍。
三拍子的小提琴,奏出綿密和疏離,有愛情里獨有的婉轉和寂寞。
在談及愛情的影視,無一不是在拼命撒糖和玩命狗血中反復橫跳時。
十點君就總要翻出它,來看看。
也只有它,能在無限焦慮的年代,給予人最平靜的安撫——
乍看,《花樣年華》的故事,放在今天,也充滿了俗套和狗血的情節。
1962年,香港。
歷史上的那一年那一天,不知道有多少驚天動地的大事,正在發生。
但在這里,不過是報館編輯的周慕云,和貿易公司的蘇麗珍,搬進了同一棟公寓。
“周先生。”“陳太太。”
他們是有伴侶的,但在香港忙碌的生活里,他們又時常是孤獨的。
王家衛用一個精妙的鏡頭,來推動他們生活里的暗流涌動。
蘇麗珍身著旗袍,輕輕地走進來,在一個身著白襯衫的男子身旁坐下。
此時,鏡頭里忽然又出現了一個曼妙的身影。
艷紅的裙擺,妖嬈的曲線。
她親昵地示意,蘇麗珍為她側過身去,此時從旁里,才出現一個意料之外的人。
是周慕云。
不知道有多少觀眾,此時會小小驚訝一下:
哦,原來那個背影并不是他,而是蘇麗珍的丈夫。
兩個相似的男人,反面襯托出女人的心事,細密如裙擺針腳。
周太太之前穿的是黑裙,此時卻換了爭奇斗艷的紅裙。
女為悅己者容。
這件紅裙和此前那句漫不經心的“怪不得打扮得那么漂亮”,形成了絕佳的對照。
地下的故事已經開始,而故事里的人也開始有所察覺。
這明明應該是極盡廝殺和戲劇性的捉奸和偷情,卻被王家衛書寫得尤為含蓄。
含蓄,成就了《花樣年華》的美。
美得像一首詩,一支舞蹈。
周慕云的發覺,源于一場缺席的“夜宵”。
他明明被妻子告知自己晚上要加班,卻還是跑到妻子的公司去接她。
果不其然,被告知妻子早已下班。
他的臉上沒有半點怒意,甚至微笑著將一切掩飾過去。
在無人看到的街角,周慕云沉默著,沒人能猜到他在想些什么。
而蘇麗珍的捕捉,就略顯青澀了。
丈夫告知她今天晚上會晚點回來,而她不久后敲響了隔壁的房門。
蘇麗珍:我聽到隔壁有聲音,還以為是顧先生顧太太回來。
周太太:還沒有,你找他們有事?
蘇麗珍:沒什么,找他們聊聊天,你一個人?
周太太:是。
蘇麗珍:這么早回來?
周太太:有點不舒服,就早點回來了。
蘇麗珍:你哪里不舒服啊,我有藥。
周太太:不用了,我睡一會兒就好。
蘇麗珍:好,我不打擾了。
周太太關上了房門,從蘇麗珍的神色里,我們會知道,她也知道了。
房間里的,正是她的丈夫。
初看,人們會驚訝:
到底是什么樣的丈夫和妻子,才會放下梁朝偉和張曼玉,去選擇一段婚外情?
但再細看看,這樣的故事,似乎也沒那么令人驚訝。
就像蘇麗珍幫老板,時時游走于情人和妻子之間。
愛情落實到生活的日日夜夜里,就像王家衛反復提起的“皮包”和“領帶”。
再獨一無二的模樣,看久了,也無非是這個顏色和那個顏色。
但人心的名字,也叫反復無常。
不一樣的領帶,和鄰居同樣款式的皮包。
能不能看出來,只看是不是有心。
蘇麗珍和周慕云的感情,都是收斂的,小心的。
中式的愛情故事,無論有多少激情,都會被小心翼翼的隱藏起來。
他們在飯桌上,用日常的物件,不動聲色地互相辨識了身份:
他們都是被放下的那一個。
相反,無論是之前的露背紅裙,還是后來的高跟鞋,我們都不難去猜想。
周太太,很可能是個決絕大膽的女人。
拿錯的高跟鞋,和蘇麗珍原本的繡花鞋,形成了明顯的對比。
“跟你老婆說了沒有?你以后不要再找我了。”
女人的干脆果斷,反襯出男人的猶豫不決。
像電影的原著小說《對倒》一樣,故事里處處是“對倒”的意象。
世俗里的愛情,亦如此。
一個主動,一個退讓。
一進,一退,如同舞會上的雙人舞。
錯位的節奏,踩上的是心動、表白、決斷,是每一個愛情里的轉彎。
隨后,兩個心知肚明的人,開始了“模擬出軌”。
蘇麗珍質問她想象中的丈夫,扇巴掌都是輕輕的,幾乎沒什么感覺。
周慕云挨了一巴掌,卻問她:
他已經在你面前承認有個女人了,你還打這么輕?
相反,周慕云模擬“渣男”,至少嘴是很硬的。
他會反復否認:“你有毛病啊?誰跟你說的?”“沒有。”
哪怕是出戲之后,蘇麗珍伏在他肩上哭泣,他安慰蘇麗珍,也是說:“就算是真的,他也不會承認的。”
在劇情開始時,蘇麗珍想知道“他們是怎么開始的。”
最后發覺,“很多事情不知不覺就來了”。
來的無聲無息,去的一樣悄無蹤跡。
而那些反復和無愛的日子,最終成了結局。
那些和不再相愛的人打發的歲月,在故事里,被無聲剪去。
《花樣年華》在國際影壇上的好評,是驚人的一致。
2009年,該片被美國CNN評選為“最佳亞洲電影”第一位 。
然而,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而哪怕是同一段感情,也可能是完全不一樣的講法。
在王家衛、梁朝偉和張曼玉每個人的眼中,都是完全不同的《花樣年華》。
王家衛曾經說;“這個故事是兩個人的故事,應該是個懸疑的電影,就是很多事情都不是在鏡頭前面發生的,你要猜的。”
他在影片中,也借鑒了布列松《扒手》和希區柯克的作品。
于是明明是一部愛情片,觀眾看后卻感覺自己看了一部懸疑片。
蘇麗珍和周慕云到底有沒有肉體的關系?
周慕云到底是不是為了報復,才接近蘇麗珍?
那一段最經典的“船票”臺詞,究竟有沒有說出口?
周慕云在吳哥窟到底對著樹洞說了些什么?
在看過影片的刪減片段《消失的四回合》后,秘密不減反增。
在2046房間里,欲睡還休,在新加坡的日子里,明明馬上要見面,卻最終止步。
哪怕后來在吳哥窟,七十年代后再相逢。
蘇麗珍不再穿旗袍,周慕云戴起了墨鏡。
一切都回不去了,還是忘了最好。
而張曼玉和梁朝偉,對于同一段故事,也在枝枝蔓蔓處,有不一樣的理解。
梁朝偉最開始把周慕云假設為一個“壞蛋”,抱著復仇的心態接近蘇麗珍。
最后拍著拍著,角色動了情,最后也變成了愧悔。
甚至有一種說法,梁朝偉因戲生情。
2006年他接受采訪時,給出了更令人深思的回應。
“到目前為止你最想停留的時光是什么階段?”
“38歲,拍《花樣年華》的時候吧。”
但早在影片在多倫多發布會時,張曼玉站在影片的角度,給予了完全不一樣的解答。
一段愛情的兩個人,就仿佛是歷史里的兩顆塵埃。
說的是戲里的人,又何嘗不是戲外的人。
甚至,連王家衛自己也不是完全同意“在一起就是HE,不在一起就是BE”的說法。
他說;
“影片結尾兩個人在一起會開心嗎?我不太相信。因為他們的開始就是錯的。”
“在影片的最后,我們看見女主人公有她的工作,有了她的小孩,她比較獨立,性格比較完整。男主人公也是,他可以做他認為重要的事情。對影片的人物來講他們都是比較好的結局。”
“將來他們有機會碰到或沒機會碰到,這種回憶將永遠保持著。”
這或許也讓我們,對回不去的那個年代,生出一種重來的暖意。
是的,我們都回不去了。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但我們應該慶幸。
無論是電影里的愛情,最美麗的人,最流光溢彩的華語電影時代,或是你初見它時的一切記憶。
只要影片還在,我們還在,他們就將在我們的記憶里,被時光凝固封存。
只要你再度打開它,他們就永遠都在。
永遠都是最美好的樣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