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人世間》可以說是開年熱度最高的爆款劇,在央視播出時就持續引發熱議,后面在衛視開播,同樣取得非常出色的收視率。而截止到發稿,電視劇已經上線60天,但3月28日專業數據平臺統計出的實時熱度,依然能排在楊紫、肖戰主演的《余生,請多指教》之前,位列第三。
《人世間》確實火了,也得到了很多主流媒體的褒獎,3月27日,央視《面對面》欄目給《人世間》導演李路做了深度專訪,暢談這部劇的創作過程,也試圖挖掘這部劇火到這種程度的背后原因。
李路認為,《人世間》能有這么廣的傳播度,是因為抓住了各個年齡層的觀眾,老人看完之后會推薦給自己的孫子、孫女,而九零后、零零后的年輕人看過之后,也會推薦給自己的父母、爺爺奶奶看。但作為導演,李路在采訪中表現得含蓄、謙遜。在我看來,《人世間》能夠成功,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有認真的創作態度、保證讓觀眾滿意的品質。下面通過李路分享的內容,總結出幾點《人世間》好看的原因。
搭建4萬平米實景,運了幾十卡車黑土
《人世間》最重要的場景就是周家五口生活的光字片,光字片無論是房屋建設格局,屋內的擺設,還是夏天的土地、冬天的雪都非常真實。
從之前片方發布的制作特輯得知,光字片采用棚內搭建,為了逼真,美術組到處搜羅門、窗、各種道具等老物件,重來夯實電視劇的年代感,而在央視的采訪中,李路再次分享了一些不為人知的細節。
他表示開機前一直想找那種待拆遷的小村子實景拍攝,但整個東三省都沒找到。最后沒有辦法,在長春搭建了4萬平米的景,除了搭景之外,還拉過去了幾十卡車的黑土,而且這些黑土都是借來的,拍完之后要還。
除了搭景之外,《人世間》也有一些外景,劇中周秉義和郝冬梅下鄉的地方是在長白山拍攝,他們拍完冬天的戲份之后,春天和夏天的戲份其實可去可不去,李路一方面要保證品質,另一方面也要控制不要超支,但最后還是決定再去一次,于是就有了老年周秉義和郝冬梅重回故地的戲份。
而另外一場戲是在一個叫老土嶺的地方拍攝,當時制片人說不可能上去,到達山頂要二三十公里,全是盤山道。在李路的堅持下,當地環衛局臨時幫忙清了雪,就這樣車還是推上去的,其實費這么大勁就是為了一組鏡頭。在李路看來,好品質必須一個一個細節的堅持,妥協就沒了。
劇本寫了三年,每個角色有七八個演員備選
采訪中李路稱最開始就是“要找一個偉大的項目”,后面投資方推薦了梁曉聲的《人世間》,他看過之后決定拍成電視劇,和梁曉聲聊了三四個小時,梁曉聲很高興,覺得兩個人不謀而合。接著劇本寫了三年,并且劇本也是反復打磨。開機之后,梁曉聲三次去片場探班,哭了很多次。
之所以能把小說琢磨得這么透,和李路自身經歷不無關系,他透露自己的大舅舅是軍工廠廠長,和周秉義的工作很像,二舅舅下崗,所以對工人不陌生。而之前拍過《人民的名義》,對官員也不陌生。
在挑選演員方面,李路在之前的采訪中曾表示,自己擔任總制片人會得罪人、會碰到人情的困擾,以及通過各種關系想要送演員進來。而他堅持用自己覺得合適的演員,為此得罪了不少人。在央視的采訪中,李路再次強調選演員沒一個容易的,所有演員都反復推演,每個角色后面都有七八個演員備選,除了挑選優秀的演員外,還要求演員有一定的解讀能力,自身要有一定素質。
一個鏡頭拍了三個月,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
采訪中李路還談到了部分劇中的重要鏡頭。比如周家父母相繼離世的那場戲,他自己是淚點很高的人,但也忍不住哭了,而幾個演員說好這場戲不哭,結果一到現場,忍不住眼淚往外噴,拍攝的時候全家人都跪倒在地。
而拍得最久的一個鏡頭,是鄭娟弟弟光明用瓶底看太陽的那場戲。在李路看來,這場戲是重要的主觀鏡頭,一定要給觀眾看到太陽的變化,但是前文說過,光字片是在棚里搭的景,沒有太陽,只能等到太陽出來,而且還要位置對的時候,借一只手拍那個空鏡,就這樣反復拍了幾個月,期間瓶底還丟了,重新又去打磨了幾個。
采訪的最后,李路表示自己在拍戲的時候,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并且每次創作都把自己歸零,沒把自己當知名導演,不會有任何創作包袱。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