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個“下海女”。這個女人名叫張麗娜,是個東北人,她就是電影《下海》的主人公。
究其原因是其講述了一個上不得臺面的故事——巴黎站街的中國女性。
帶著“鐵飯碗”式的工作制度幻滅之后,市場上需求度極低的工種技能已經(jīng)逐漸淘汰掉,就此數(shù)以千萬的工人被迫下崗,生計無著。
男性尚可做一些苦活、累活,而一些沒有技術(shù)的女性就從“下崗”走向了“下海”,張麗娜也是這些苦難中的一員。
影片從一個底層女性的角度,為我們講述了時代巨變給底層人民帶來的生存危機。
她用這些錢來到巴黎,到巴黎賺錢也好讓自己家庭更加寬裕一些。
然而事實上,巴黎的保姆高額工作只不過是以訛傳訛。
處境的艱難讓張麗娜頓覺心涼,更別說還有借來的高利貸,但她也別無選擇,只能抓緊當廉價保姆這根救命稻草。
東北的麗娜忍無可忍,直爽的性格趨使下,便頂撞了雇主,頂撞的結(jié)果是被掃地出門,麗娜將這唯一的工作也丟了。
然而活下去實在艱難,自身的生存,家庭的負擔,孩子的未來,無不提示著麗娜,都要依靠自己在巴黎賺錢才能完成,在國內(nèi)畫的巴黎的美夢此時徹底破碎。
殘酷的現(xiàn)實讓張麗娜認識到什么是絕望,張麗娜最終成為自己當初最看不起的一類人,從內(nèi)心的排斥到后來的主動。
麗娜逐漸變得麻木,唯一開心的時候就是和孩子、丈夫視頻的時候,只有這時候,張麗娜才覺得自己是活著的,自己一切付出是值得的。
相同的境遇下,張麗娜和老鄉(xiāng)們越來越融洽和諧,常常一起外出工作,工作之余,留下一部分作為生活費,剩余的全部寄回家里去。
然而親戚們知道了張麗娜在外賺著大錢,羨慕之余也想來投靠。
張麗娜一邊帶著丹丹逛著巴黎,一邊隱瞞事實,想著盡快勸丹丹回國,可丹丹也是東拼西湊來到巴黎,怎么能無功而返。
麗娜狠心說出實情:“你看那邊那女的,她在站街,和我一樣”。
丹丹滿臉震驚,可自己家的情況也和當初麗娜差不多,最后還是決定,走麗娜的老路。
原以為往昔的一切都會隨回國后能慢慢淡忘,沒想到弟媳婦丹丹說出實情,打破了麗娜憧憬的幸福。
丈夫大發(fā)雷霆與麗娜大吵一架之后,便離家出走,丈夫從此杳無音信。
影片的最后,丹丹的丈夫最終選擇原諒,二人一起遠離家鄉(xiāng)去了遠方打拼,而麗娜的丈夫始終沒有消息,麗娜只得自己孤單操持家庭。
三、《下海》帶給我們的啟示
看完電影不禁讓人思考,下海的女性就一定是拜金和虛榮嗎?我們就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俯視、鄙夷她們嗎?
在張麗娜這樣的女性身上,是底層人民灰暗殘酷的人生,是黑暗之中底層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也是為了家人付出一切的堅強與勇敢。
也許有人會懷疑,這是電影,是虛構(gòu)的。
很多下崗工人年紀大,家境貧,也無一技之長。很多女性下崗職工只能走上這條路。
她們也在艱辛地活著,在為自己的愛的家人奉獻著。
她們也有著喜怒哀樂和真實感情,在傳統(tǒng)道德底線下并不提倡這種職業(yè)選擇,但也無法鄙視她們?yōu)榱思胰松娑龀龅呐Α?/p>
就像麗娜和那些老鄉(xiāng)們,她們或許身體“不干凈”了,但她們心靈還是干凈的。
她們并不是拜金,也不是虛榮,只不過是希望多掙些錢供養(yǎng)家人,只不過希望一家人過上好日子。
如果有更好的工作,誰又會干這樣的工作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