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博士還沒有點菜。放下菜單。”
“你對面沒人。”
在血腥謀殺案被警方偵破后,馬特在入睡前告訴了聶山一些事情。
楊碧芯之前拿出的圣誕照片中的男孩不是他自己。
(正如上一篇文章所分析的,里面的人是葉勁峰,如果是朱璣,這個男孩應該戴一條圍巾。)
楊碧芯知道后,很難接受這個事實。
作為母親,卻分不清哪個是自己的兒子?
這一刺激措施,加上之前與馬特,和解的嘗試,間接殺死了朱璣和葉勁峰
在多重打擊下,楊碧芯的病情加重了——。
梁日思,高敏和那個小女孩的幻影又出現了,一直跟著她。
我甚至恍惚看到了馬特,朱璣和葉勁峰,但他們三個都沒有照顧好自己。
就在楊碧芯快要崩潰的時候,她遇到了她以前的精神病醫生潘醫生
在潘,醫生的建議下,楊碧芯通過記日記和吃甜點逐漸控制了病情。其他的幻象不再出現。
但是當楊碧芯第二次會見潘博士時,出現了一個問題。
(劇中場景變化告訴我們不是同時去甜品店)
在楊碧芯眼里,潘博士就坐在對面,但服務員說根本沒有人。
楊碧芯意識到潘博士也是她的幻想。
為了證實她的猜測,她打電話給潘醫生,確認他不在香港
所以第一次和第二次,楊碧芯從未見過潘,博士,她只是自言自語。
到第二十五集時,楊碧芯的病情已經很嚴重了。
在天臺上,她又看到了潘博士的幻象。
潘醫生告訴她,“你已經無藥可救了”。
失去希望的楊碧芯,坐在安全欄上發呆。
最后兩集的情節顯然把潘醫生當成了幻覺。
當楊碧芯快要崩潰的時候,身體的自我保護機制催生了一個醫生來治療自己。
結合
前看病時的記憶,自己給自己診斷和建議,邏輯上也說得通。
但這樣的話,潘醫生在二十四集第一次出現時,就成了一個BUG。
當時楊碧芯不斷向潘醫生講述自己的病情,并將最近遇到的事情都告訴了他。
潘醫生建議楊碧芯“不要有太大壓力”“需要時間”“要有耐性”。
果然,沒過多久楊碧芯的狀態就慢慢穩定了。
此時服務員端著兩盤甜品過來。
一份放在了楊碧芯面前,另一份放在了潘醫生面前。
如果潘醫生只是一個幻想,第二次服務員說沒有人。
那么第一次的時候為什么會放下甜品呢?
這不是自相矛盾了嗎?
即使用第一次見到的是真人,第二次見到的是幻象這也解釋不通。
楊碧芯專門打電話去問過潘醫生,他說自己不在香港。
那么第一次專門回來見楊碧芯?這顯然不合理。
而且如果之前見到的是真人,那么楊碧芯在醫生的建議下病情反而加重了,這在劇情上同樣是矛盾的。
所以這里大匆感覺大概率又是一個劇情bug。
《刑偵日記》這部劇在很多設定和演技上都是相當優秀的。
但在劇情處理上,不知道是導演太過貪心還是太過粗心,總是會出現很多莫名其妙或者解釋不通的劇情。
作為一個探案懸疑劇,除了電影本身劇情之外,還因拍攝原因制造出很多誤導鏡頭,非常影響觀看體驗。
優秀的設定,如果是建立在各種邏輯BUG之上,反而表現出的是對劇本的失控。
畢竟,探案懸疑的劇情,自己都不能自圓其說,還讓觀眾分析個啥呢?
點個“關注”,鼓勵鼓勵。(??`ω′?)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