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檔結束,終于看到了這個《再見,少年》。
不知是不是巧合,影片在夏末上映,恰逢片中青春悸動、淡淡憂傷的情感氛圍。就像《再見,少年》這個題目一樣,其實預示著一段青春的結束。
《再見,少年》
再見,我的孩子
這部電影的導演殷若昕,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的一位女導演。上一部《我的姐姐》電影是她執導的,女主角是張子楓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部《再見,少年》其實比前者拍得更早,也是她的第一部故事片。
雖然是處女作,但影片的完成度已經超出預期。早在劇本創作階段,該片就入圍了上海國際電影節和首屆電影節的創投計劃。制作完成后,它還入圍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并在第23屆上海電影節上獲得了許多獎項。
乍一看,你可能會覺得這部電影只是一部紀念你童年的校園青春片。但是,看完電影后你發現,這部電影其實是一部犯罪類型的青春片,電影的背景更加現實冷酷,甚至殘酷。
這部電影的故事是以千禧年開始時南方的一個礦鎮為背景的。由于礦產資源的枯竭,這個城鎮變得蕭條破敗。即將到來的下崗潮,讓成年人臉上很難看到笑容。城市充滿了灰色,只有用來運輸物資的鐵路和火車見證了這個小鎮的繁華。
時代的變遷看似與少年的青春無關,但漣漪卻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每一個普通的家庭。看似兩個世界的他們,曾經無限接近,最后卻在個人選擇和外力的壓力下,漸行漸遠,走向了賽道的兩邊。
高考前,一場劇變終于抓住了兩人的命運。
張子楓,扮演的黎菲,是一個有著幸福家庭的青春期少女。她安靜,害羞,學習優秀,是標準的三好學生。相反,張宥浩,扮演的主人公張辰浩,總是惹是生非,在學校從不被老師和同學喜歡,是個典型的壞孩子。
在我們周圍的人眼里,黎菲和張辰浩應該來自兩個不同的世界,但令人驚訝的是,他們竟然成了彼此最好的朋友。
起初張辰浩,曾是個壞學生,突然良心發現努力學習,并主動找到黎菲幫她補習。隨著接觸,黎菲漸漸覺得張辰浩本性不壞,她想拯救這個外表故作輕松內心傷痕累累的落魄少年。
這部電影用了很多細節來描繪他們生活的對比。黎菲一家很開心,所以在拍攝黎菲房子的內部時,劇組用了很多暖色的光,即使在晚上,顏色也很明亮。
另一方面,張辰浩的家庭是局促和黑暗的,暗示了他灰暗的生活。長期酗酒賭博的父親,因車禍變成植物人的母親,躺在床上。臺詞幾乎沒有,只有幾個鏡頭表現出壓抑的氣氛。你可以想象年輕的張辰浩在什么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
而這其實更貼近普通人的青春。
故事中的主角經歷的不只有曖昧懵懂的初戀,還有來自升學的壓力、家庭的傷痛、來自周圍的冷眼與偏見,以及生活背后的苦澀.
這些解不開的困境,給主人公本該火熱的青春蒙上了一層陰影,也迫使他不得不學會快速成長。
整個故事中最能引起觀眾共鳴的是,編劇并沒有簡單地把兩人之間的感情刻畫成男生女生的曖昧,而是帶著一種救贖感。
因此,當黎菲和張辰浩成為朋友時,
這份難能可貴的友情,像一束照進幽暗深淵里的光束一樣,一點點地清除著張辰浩生活里的陰霾。張辰浩珍惜黎菲這個僅有的朋友,是因為他拼命地想要抓住自己生活里唯一的光亮。但少年的單純美好,卻抵不過現實的殘酷。
張辰浩試過努力上進來擺脫過去生活的陰影,想要改變命運,可他卻發現無論如何掙扎,都只是一次次地深陷泥潭。而黎菲雖然一再地表示愿意幫助張辰浩,卻發現根本無能為力,原生家庭的不幸,校園暴力的霸凌,成為橫亙在黎菲與張辰浩之間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電影中最重要的兩個意象,一是頻繁出現的火車鐵軌,這是男女主角每天上學的必經之路,兩人經常結伴而行,而鐵軌同時也隱喻了兩人之間的隔閡,就像兩條平行線一樣,雖然去往一樣的方向,卻注定不會有交集。
另一處意象是有關西西弗的神話傳說,張辰浩將自己比作希臘神話中終生都在搬巨石上山的西西弗。命運仿佛有意戲弄著張辰浩,給他希望,卻又一次次讓他絕望。原生家庭的不幸,無力擺脫的生活困境,是懸在他心中的西西弗巨石。
所以電影最后黎菲對張辰浩的拯救,是主動替他扔掉那塊留在案發現場的石頭。這個行為意味著,曾經逃避和猶豫的黎菲,這一次選擇堅定地和張辰浩站在一起。
兩個少年人,用最倔強叛逆的方式來守護彼此的友情。
總的來說,電影勝在劇本扎實,尤其是女性作者在人物內心的情感刻畫上非常細膩動人。兩位主演張子楓和張宥浩在片中的表現很有少年感,那種洋溢在故事中的青春氣息,也非常加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