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堵上門的討債人,她才終于明白這個男生為什么要追著她要那10萬塊錢,因為正是失去的那十萬塊,令男主以卡還款的資金鏈斷裂,隨時可能失去好不容易付了首付的房子。
這個情節點,可謂是穩準狠地扎在了當代青年們的痛點上。也讓女主對男主多了一絲好奇和同情。而情愫也就在此時此地悄然發酵。
不說也知道,女主最終會重入職場,獲得新生。
但職場就是場不見硝煙的戰爭,要完成人生的一次進階,就必須要走出舒適區,進入現實的修羅場去斗爭。
只能說,終于有一部國產都市劇編劇,是真正上過班的人,才能把職場背后那些事,全都抖落得這么明明白白。
3、 沒有工作的一年,扎心了國產劇!
所以這到底是怎樣一部劇,可以“粗暴”地概括為三句話:
一部用“沒工作的一年”名義拍出來的職場生存恐怖片。(只愛霸總式職場劇的觀眾慎入)。
一顆包裹在熱血外衣下,空投給經歷過職場折磨的社畜的,一顆酸中帶甜的糖。
一則終于折射出生活背面的現實大戲。
《沒有工作的一年》是個喜劇,但它絲毫沒有回避人生必然的迷茫。
雖然失業女主+職場生活題材,這個組合并不新鮮。但這部劇卻總能玩出花來。
靠的唯有兩個字「用心」。
首先,敘事夠爽快。
拋棄了常規的平鋪直敘,上來就講女主失業失戀,矛盾點的制造、升級和解決,全都干脆利落,一集70分鐘,沒有一分鐘是浪費的。
而失業姐妹組合命運到底會如何?這份懸念會牽動觀眾繼續看下去。
其次是電影化手法的使用。
比如兩位女主第一次相遇,大雨痛苦醉酒,眼中出現了僵尸圍城的畫面,就是用電影化手法折射出女主遭遇眾叛親離后,內心的混亂。
后來男主跟著女主回家(實際上是回自己家),也使用了懸疑片常見的快速剪輯手法。
真的,老帶勁了。
最后注重剖析人物的心態變化。
開播前,有不少人質疑辣目洋子扛不起都市劇,整部劇陣容不夠華麗。
但事實證明,只要編劇會寫,導演會拍,演員會演。照樣能讓觀眾集體「真香!」
尤其是大雨的經歷簡直可以說是集齊了打工人在職場最不想發生的事件,而女主故事的內核,是女性意識的覺醒和個人成長。
這就給了辣目洋子真正的演技發揮空間。
過去很多所謂的大女主都市劇會犯這樣的錯誤——幫女主大開金手指,枉顧現實邏輯。
以致于讓整部劇變得浮夸、做作,為了爽而爽。
《沒有工作的一年》沒犯這個錯誤。
劇中的三位主角都有非常完整的人物弧光。
觀眾能明顯感受到他前后的變化:剛開場的時候,女主看起來風風火火,職場都用跑的,有不爽直接懟領導,看起來很颯,其實背后是極度缺乏安全感。
為了避免被職場拋棄,只能裝出一副鎧甲。
但當她遭遇了人生中的一系列變故,像一個普通人那樣去被生活揉捏,被職場蹂躪。越是要證明自己,結果反而越狼狽。
她才真正發現,原來生活從來都沒有標準答案,所有的當代打工人都是迷茫的,但幸福生活的定義是什么?只能各自尋找答案。
沒什么無敵鎧甲,這才是真實的人生。
絕大多數平凡的我們,根本不知道未來要做什么。但同樣有探索,有掙扎,有暢想。
成長的過程一定是痛苦的,孤獨的。打工一定是艱難的,坎坷的。但,生活本來如此。
就像追劇的許多普通人,疫情已經伴隨我們兩年多了,給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人們常說,工作只是生存賺錢的工具,別把工作過成了生活。
連基本的生存都難維持,工作和生活,如何平衡呢?好像是怎么都做不對的一道題。
但當在疫情嚴峻的形勢下,沒有工作,
沒有一部劇,能告訴我們人生的答案。
但至少一部好的都市輕喜劇,能讓我們看到,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就像現代思想大師列斐伏爾說:
「日常生活固然有其頑固的習慣性、重復性、保守性這些普通平常的特性。但同時也有超常的驚人的活力,和瞬間式的無限的創造能力。」
如果,國產都市劇都能夠像這樣,在日常瑣碎里,挖掘出「驚人的活力瞬間」。
那么,國產都市輕喜劇才是真正的崛起。說到底,觀眾看故事,看的還是自己。
故事或有不同,但心路歷程都是類似的。
沒有工作的一年,辣目洋子和萬鵬有了她們的選擇,如果是我們呢?
但在做任何選擇前,還請你記住堺雅人曾經說過的一句話:“正直的成年人絕對不要學半澤!”就算在職場受上司氣也要報以微笑!
因為劇中的辣目洋子再怎么不懸浮,終究有主角光環護體,我們沒有,但生活,總要繼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