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盤電影的好處是,花一部票錢,看4部電影,每個人都可能找到自己的感動點,能覆蓋更多的觀眾。但缺點也明顯,就是每個故事時間短,容量小,可能會影響發揮,故事難以展開,難以深入。有些資深導演,也在拼盤電影上栽了跟頭。不過徐崢的故事我覺得是在這個電影里面最為出色的。這也正是因為徐崢在電影這方面的嗅覺太過靈敏
《乘風》吳京導演,戰爭,動作。
聽說吳京本人性格是又硬又直,我想應該是真的,因為他的片子也是這個氣質。他演的角色也基本都是熱血硬漢,這幾年他也幾乎成了軍人形象代言人了。
《乘風》這個故事,其實講得很巧,在不夠充裕的時間內,吳京做了減法,把故事集中在一次抉擇上,而故事的高潮就在這個抉擇的沖突上。也是“舍小家救大家”,而這一次的不同在于,舍的不是自己,而是兒子。
其實選擇犧牲兒子,比選擇犧牲自己更難、更痛,所以,故事是立住了,人物也立住了,還比較戳心。不足的是,故事沖突的高潮點有點快了,來得猝不及防,又像按了快進,一下子就過去了,而前前后后的鋪墊和交代多了點,有點喧賓奪主了。
而且,戰爭場面上,人仰馬翻的鏡頭太多,反反復復的人仰馬翻,太直白了,在鏡頭講故事的技巧上,還需精進。整體來說,還算比較可以。
《詩》章子怡導演。
個人覺得新導演很容易犯的一個問題是,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想表達,做不了減法,最后的結果就是,什么都流于表面,什么都講不深講不透。《詩》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樣,故事,劇情,想講得比較大,但,沒有找準著力點,整體平淡,切得比較生硬,收得也很潦草。
放孔明燈的時候,感覺故事剛剛漸入佳境,結果直接一切,女兒就成航天員了,很突兀啊。而且,按照前面的情感鋪墊和故事邏輯,不應該是哥哥繼承衣缽,繼續書寫這首寫在宇宙的“詩”嗎?怎么突然就成了工具人,前面的小透明妹妹反而成主角了,哥哥連做啥工作都沒有交代……,很尬。
故事突然開始,又匆匆結束,真是有點莫名其妙。《詩》這個故事的講法,更適合一部正常電影的容量,需要填充的細節太多了。這一部分,確實也有感動,但感動來自文案,被最后那首詩打動了,《詩》靠著這段詩,稍微加了點分,除此之外,都很平庸。
《鴨先知》徐崢導演,喜劇,劇情。
徐崢這次又贏了,片子一開始,他兒子念那篇作文的時候,我就知道他又贏了。聽他兒子那篇作文,最大的感受就是,寫得好生動啊,而徐崢這個段落,就跟他兒子那篇作文一樣,也特別生動。
覺得徐崢特別善于抓住“小”,刻畫細節,以小見大。三部《我和我的xx》電影,他的部分都很棒。
還記得那個為鄰居扶天線的冬冬,又不能跟家長說他的小心思,只好委屈的跟爸爸哭訴:我們家的電視太爛了……,讓人忍俊不禁。還記得窮山溝里的范老師,冒著瓢潑大雨,給孩子們取來顏料,渾身濕透,卻摔了一跤,眼睜睜看著顏料掉進小溪……
這一次,徐導演講述的是中國第一個廣告誕生的故事。講得很有意思,笑點多多,特別是父子兩人在公交車上做“情景廣告”那一段,肚子笑痛。
技巧最嫻熟,講述最流暢,成片最生動,這個《鴨先知》也是4個故事里面,講得最棒的。春江水暖鴨先知,要做那一只敢于下水的小鴨子。
《少年行》沈騰導演,科幻親情喜劇。
科幻的皮,喜劇風格,講述一個親情故事,不過挺可惜的,這三個元素,并沒有融合,割裂的。科幻不夠硬,親情比較淺;喜劇,的確有笑點,但笑點只是來自部分臺詞,不是那種故事和情節上的喜劇。
我個人更為認可故事和情節上的喜劇——角色說的話都很平常,但故事和情節本身很巧妙,讓你覺得很好笑,段位更高一點就是笑中帶淚,讓你思考,或者回味。
這種故事和情節的喜劇,比如《瘋狂的石頭》;近一點的例子,就是這部影片中徐崢的那個故事《鴨先知》,就有這種喜劇效果。
而臺詞上的笑點,更像是貧嘴。故事弱了點,整體比較平,像一個包袱不太密集的小品,并且還不如他的某些電視小品,那么有味道,能細品。
以上就是對這4個故事各自的感受。看到《我和我的父輩》豆瓣分出來了,7分。還比較公允,和我的感受差不多。小伙伴,這一次你最喜歡哪個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