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第一集的開場,就已經被生育的真實震撼到,比起媒體批評的戲劇化情節,這個開場才對女觀眾造成最大的暴擊:鏡頭中任素汐從妝容精致神采奕奕的都市麗人,一轉眼變成卸掉粉底之后黃褐斑明顯、皮膚泛黃,還帶著并不美觀的孕肚的大肚婆。
接下來的任素汐在片中像一個沙包,不停地被摔打,暴擊,尤其是生育場面,真實的痛楚,暴起的青筋,讓人明白生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劇中一個戲劇化場面被媒體痛批,就是女主從產房出來卻看不到老公,原來老公忙著給婆婆送女兒的胎盤去了,因為婆婆要著急做給自己的二兒子吃。
許多網友留言說出自己或親戚的經歷,證明這一段并非是編劇拍腦門想出來的,而是把現實寫進了故事里。
劇中的真實細節還有:有潔癖的女主面對產后失禁、用成人尿不濕的窘境,秦昊演的丈夫嘴上說我不嫌棄,行動是收拾完之后,帶著嫌棄臉一次又一次洗手。
生完孩子,婆婆等人都在圍著孩子轉,無人注意的角落里,女主努力地去夠床頭柜上的水杯。
這個場景也引發了網友的共鳴,許多觀眾提到生完了只有爸爸媽媽才會第一時間想起你。這都是現實。
還有一個情節也很容易被質疑太夸張。
劇中李勤勤演的岳母帶娃遛彎兒,看麻友打麻將,手一癢就把孩子放在了一邊。孩子的嬰兒車順著斜坡溜了下去,最后摔倒。
沒孩子的觀眾會覺得劇情太夸張了,這還不是在販賣焦慮?有孩子的觀眾會說,這種戲劇化場面在現實中也并不少,然后隨便舉出一堆實例。劇情過于寫實到底對不對呢?
也有觀眾指出女主這個新媽媽也有問題,就是對孩子“過分關注”、“過分緊張”,孩子得黃疸、發燒都是正常現象,但女主不斷著急上火,對著月嫂大吼,搞到一家人雞飛狗跳。
但這恰恰是最真實的細節。
因為新手媽媽激素水平驟降,多疑緊張焦慮的緊繃感會加重,原先的性格缺陷被放大,像女主這種性格翻一翻就更加讓人難以忍受。但正因為如此新媽媽才更需要耐心呵護啊!
劇中關于生育對婚姻的影響的真實細節,也是過往國產劇很少提及的。
比如夫妻分房。
男主并不是一開始就是渣男,只不過是個典型的沒長大的“大男孩”,老婆性格變暴躁和婆媳問題的加劇讓他越來越懶得回家,到了孩子一歲老婆依然抗拒過夫妻生活,他一個忍不住就醉酒和女孩有了關系。
看上去朱顏曼滋的角色是導火索,但就算沒有鬧孩子宴那一出,兩夫妻的感情也早就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對于本就脆弱的婚姻關系來說,出軌其實是點燃了早就存在的導火索。
這背后的婚姻真相是:當相愛的浪漫與激情褪去,很多夫妻并沒有做好準備去應對生孩子的一切,婚姻中埋下的那一系列矛盾就爆發出來了。
這會讓觀眾感到焦慮嗎?其實恰恰相反。
《親愛的小孩》只是做了國產家庭劇早就該做的事——拍出婚育的真相,即便是顛覆觀眾的慣性思維。
真實的婚育就是關關難過關關過。
劇集只是通過男女主的視角看到了人間百態,理解了他們生育后就像一直奔跑著停不下來的困境,還有困境之中的縫隙處流淌出的詩意。
2、 任素汐秦昊演技太好讓人焦慮?聶遠拒絕離婚這場戲,化解了我所有的疑惑
優秀的電視劇離不開角色的演繹。
《親愛的小孩》最好看的地方,就是對群像的刻畫。
而且這些群像無一例外,都是日常可見的小人物。
但過分生活化、具有真實質感的演技,可能也更會放大生活中的真實,按照媒體的邏輯,這算不算放大焦慮呢?
首先來說女主任素汐。
她的表演恰恰好在不是一味用力,生孩子之前的一諾,還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會擠出笑容,和丈夫說說笑笑。
在講臺上羊水破了,她幾口深呼吸,大大咧咧地對學生們說:“我先去生個孩子,你們都老實點啊。”還不忘提醒學生把地上擦一下。
有場戲是她嘴上讓秦昊趕緊回去工作,結果心大的老公真走了,看著他的身影,任素汐臉上的落寞溢出來,說了句“真走啊”。
生育的獨角戲更是驚艷,幾分鐘的懟臉鏡頭,疼得額上都是汗珠,她演得太有代入感,有過生育經驗的女性看到這里會忍不住兩股戰戰。
不過最精彩的其實是她演出了角色的敏感與偏激。
離婚前她用望遠鏡監控婆婆溜娃,離婚后她不讓父親肖路探望,后來孩子長大了管男主叫叔叔。
這種對角色的多元刻畫演出了角色的兩面性,了不起的母親也可以是偏狹、自私的母親,人性是多面的。
秦昊扮演的肖路這個老公同樣如此。
秦昊的這個角色是既不好演又不討好,但他依然為角色賦予了生活質感。
比如他難得伺候一下老婆,削蘋果不是用刀削,而是拿削皮器在削,一個動作就演出了人物生活經驗的缺乏,這樣的大男孩在老婆生育前夜消消停停地在家開啤酒看球賽,睡到第二天老婆要生了才趕去醫院我是能理解的,本來就指望不上啊。
秦昊和任素汐分手戲堪稱近年國產都市劇吵架戲的高峰,雙方各撂狠話,越說越難聽。兩位臺詞功底和身體演技都一流的好演員對上戲,撕裂感更強烈了。
吵到最后男主被轟走,女主窩在角落里哭,剛蹲在地上的時候,手扶了一下鞋柜,可哭出來第一聲,鞋柜就 “咣”的一下倒了,這種充滿感染力的場景,算不算販賣焦慮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