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一部國劇,激起如此激烈的討論,甚至引發兩大媒體,先后發言。
一個點名批評:“販賣焦慮”,適可而止。
另一個亮出觀點:
對于現實題材劇集來說,洞察癥結不等于販賣焦慮,溫情治愈更不意味著憑空造夢。
而另一方面,是該劇隨著熱議一路飆高的收視率。
劇集在央八開播首日,收視接近破1,就在被批販賣焦慮當晚,劇集收視一舉破一。到14日晚,收視持續上升,一舉拿下全國收視第一。
而在網絡平臺,這部以婚育為主題、內容較為嚴肅的家庭劇,熱度穩居全網前三。
有媒體狠批,有媒體力挺,有觀眾在熱議中入坑,這下有意思了。
所以,這部劇話題國劇到底怎么樣?又為什么,能引發如此大的爭議?國產家庭劇,到底怎么拍,才不是販賣焦慮,而是直面焦慮,甚至是戰勝焦慮?
大人的世界爭論不休,那就問問——《親愛的小孩》。
1、 直面育兒現實,正視女性之苦,算不算販賣焦慮?
《親愛的小孩》,講述了一個關于孩子的故事。《隱秘的角落》主創+張嘉譯余男電影改編+央八播出。
我想主創自己應該萬萬沒想到,會遭遇販賣焦慮的嚴肅質疑。
2007年的電影《左右》,被質疑最多的,其實是狗血。
一對新手爸媽,因為孩子的誕生爆發了種種矛盾沖突,之后離婚各自重組家庭,可是兩人的女兒得了白血病,在化療無效的情況下,醫生建議二人再生一個孩子,用這個孩子的臍帶血去救姐姐,多次人工授精都失敗之后,走投無路的兩人考慮要不要用最后的辦法,懷一個孩子。
但當電視劇的主創大大拓展了影版故事的外延,將故事延伸到更多的婚育現實:真實,卻引發了販賣焦慮的批評。
真實,首先來自對比。
過去看電視里的產婦鏡頭,先是女演員在鏡頭里干嘔幾下,然后是一大家子人歡天喜地,孩他爸不是抱著她轉圈圈,就是把耳朵放在她肚子上,女主角這時通常會說一句,剛才孩子踢我了。
生孩子的場面也很快,即便是動作片中由男主臨時負責接生,只要孕婦撕心裂肺地喊兩聲,大家大喊幾次用力,也能一邊拆彈一邊把孩子順利生下來。
然后女演員瞬間恢復美麗的容顏,在柔光濾鏡下抱起孩子露出幸福的笑容。
當年我真的以為生個孩子就像這些影視劇里一樣輕松,用力不就生出來了嗎?用力啊!
但看《親愛的小孩》就明白,生育對女性的身體、精神都是全方位的摧毀重建不說,更是一個家庭的畢業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