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電視劇《親愛的小孩》播出后引起了一番網絡熱議。這部劇集改編自王小帥導演的電影《左右》,此次劇版改編中,劇情側重對婚姻、生娃的矛盾和焦慮感的描寫。電視劇和電影的雙向跨越一直是市場熱門的創作手段,雖然作品都來源于同一IP或者故事,但因為時長、節奏、敘事方式、表現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劇版和影版的口碑經常出現褒貶不一的情況。
A 影改劇 從深刻到瑣碎
《親愛的小孩》改編自電影《左右》,講述一對已經離異的父母為挽救患白血病的女兒所歷經的糾葛和抉擇,當被醫生建議再生一個小孩用臍帶血來救命時,已重組家庭的他們該何去何從?劇版《親愛的小孩》不同于電影的快節奏敘事,劇集的前十幾集詳細展示了二人婚姻中出現的隔閡,豐滿了男女主角的婚后生活,并以大量筆墨描寫了女性生育、哺育以及育兒的困頓與難題。
電影《左右》的觀感主要是人性的撕裂,但沒有劇版那種濃郁的窒息感。影片以“荒唐”的為愛生子的決定和過程中出現道德困境、情感困境的描寫,呈現出一個母親勇敢無畏、為愛犧牲的形象。影版探討的不僅是生活的某一種表象,更是直擊人們對于親情、生命與自然倫理的抉擇,對人性做出了深刻解讀。
相比于電影深度解讀人性的核心議題,電視劇《親愛的小孩》目前所更新的內容還停留在對生活殘酷一面的現實表達,并且增加了原版電影中沒有的奇葩婆婆和愛挑事的小叔子,這種人物形象增加了劇情的戲劇化沖突。劇版《親愛的小孩》中,丈夫肖路是“喪偶式育兒”,女主方一諾養孩子過程中出現各種焦慮,婆婆面對孩子發燒不去就醫而是選擇下樓燒紙……劇集通過充滿話題、噱頭的內容,雖然呈現了一位愛子心切的母親形象,但強致郁的內容讓該劇的觀感只剩下瑣碎的焦慮,原版電影里的深刻人性表達完全沒有了。
“影改劇”并非一個新鮮類型,《神話》《致青春》《中國合伙人》《七月與安生》等電影獲得好評后,相繼推出劇版,但劇版口碑并無一個能超越原版電影的。影改劇的艱難在于將兩個小時的內容擴展成四五十集的內容,瘋狂地加料、加糖,嚴重稀釋了原版影片的精髓。
B 劇改影 多因素水土不服
除了類似《親愛的小孩》這樣“影改劇”的創作,近幾年國內的“劇改影”案例更多。比如《愛情公寓》《何以笙簫默》《匆匆那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熱門IP皆有電影改編作品。不過這些作品均是“虛張聲勢”,映前依靠劇版積累的觀眾緣制造話題,映后口碑和票房卻不盡如人意。
“劇改影”的票房不佳,主要是影版的口碑不及劇版。比如擁有十年粉絲基礎的“愛情公寓”系列,在2018年電影《愛情公寓》上映后,因為結合盜墓題材而引發爭議,最終該片的豆瓣評分僅拿到3.2分。還有由熱門網劇衍生的電影《最好的我們》,上映后豆瓣評分也只有5.8分,與8.9分的網劇相比差異懸殊。電視劇《沖上云霄》的豆瓣評分比影版高出3.5分,《何以笙簫默》的電視劇豆瓣評分比影版高3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匆匆那年》等的影版口碑皆不及劇版口碑。
在“劇改影”過程中,主創陣容的改變起到了比較重要的影響,觀眾先入為主的角色觀感,使得新演員更容易被挑剔。比如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劇版中,楊冪和趙又廷對角色的塑造深入人心,影版把主角替換成了楊洋和劉亦菲,遭到“原劇黨”的抗議,加上影片劇情、造型各方面都不如電視劇,影版被評價為“像是AI換臉式的劇情回顧”,票房最終慘淡收場。
“劇改影”的失利,還要歸因于電影未能將幾十集的劇情在有限的時間之內講好,主線、支線割舍不清。比如和大熱網劇《法醫秦明》系列同一IP的電影《秦明·生死語者》,就是將太多筆墨著力于法醫秦明和助手嘉嘉之間的情感戲,愛情取代辦案推理成為故事主線,“主次不分”的內容使該片只拿到了4.1分的低分評價。
“劇改影”的創作者也在不斷嘗試新方式,比如以延續劇情、重聚原班人馬、節選內容等作為改編的創作手段,有些作品甚至掀起了一波重溫劇版的小高潮。比如影版《武林外傳》就是延續了劇版的劇情而不是翻拍,電影《將愛情進行到底》則重聚1998年劇集《將愛情進行到底》的原班人馬。還有電影版《北京愛情故事》,拋開劇版的故事和角色另起爐灶,并用多線敘事和多重視角來擴展新故事的格局。據《齊魯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