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惡之分往往其實只有一線之隔,影片里的派是男主,陪同的老虎其實也是主角,整個劇情圍繞著人與虎在海上歷經的種種磨難,講述了他們堅持到陸地上最后獲救的故事。
然而,若是觀眾細細品味定能發現整個劇情并沒有電影畫面說的那么簡單,其實還有一定的深刻含義。在電影中,作家像派詢問著當時海上發生了什么,派不慌不忙的說了第一個版本的故事。其中代表性開頭的海難,將猩猩、鬣狗、瘸腿的斑馬、一只老虎與派本人,集合在了一起,在這艘代表著希望的船艇上,很快的食物與生存成了問題。鬣狗獸性暴露無遺,先是撕咬斑馬,導致斑馬痛苦地死去,而前來助陣善良的猩猩盡管敲暈了鬣狗,可惜最后也是沒能逃離被醒來的鬣狗殺害的命運。鬣狗轉而要攻擊派的時候,老虎帕克沖了出來一口咬斷了鬣狗的脖子,結束了它的生命,也等于救了派一命。可是動物終究是動物,當老虎帕克轉身看向派的時候,派害怕了,他們目目相對,隨即派爆發出自己的所有勇氣朝帕克怒吼著,帕克也不再向前,一人一虎就這樣在海上開始了漂流之旅。
當然,其中旅程的過程是相當奇幻的,漂浮的香蕉,遍布無數上萬計狐蠓的島嶼,島中心到夜晚里面的湖水變成的硫酸等等。這些經過顯然無法使人信服,人們懷疑派在撒謊,不肯說出真實的事發經過,因為這樣無法考究事實與處理賠償事宜。派不情愿地說出了第二版本的故事,故事很簡潔,但是根據第一個版本的故事聯想,我們不難發現他的故事隱喻至深。派說完,轉身看向作家,問他,“你喜歡哪個版本的故事”,作家回答道“第一個”,派也如釋重負般嘆了口氣。
其實結合派提到的第二個故事來看,更為真實殘酷,作家聽懂了派的兩故事,并完美地聯系在了一起。水手是斑馬,他摔斷了腿,沒有自保的能力;廚子是鬣狗,獸性純惡派的代表;媽媽則是保護過主角的善良猩猩,主角則是最后的那只終結了廚子的老虎,結合什么奇幻故事其實根本不存在,派說的第一個故事是各種的奇幻旅途,其實是掩蓋了他不愿意再提及當時海上發生過的慘劇,說明當時船上因為食物,淡水等一切生存條件的極度短缺,爆發了慘絕人寰的悲劇。而派形容自己為老虎,同樣代表了他內心另一面的憤怒與惡,在第一個版本的故事中,派和老虎是分開的,其實這里也說明派很理智的認清自己的善惡面,他清楚自己的本質。
電影提到的狐蜢島嶼來看,老虎吃狐蜢他吃植物根莖,可能在真實情況中他應該是到了一個不大孤島,饑餓感讓他不得不進食,于是為了活命,周圍一切能吃的派應該都已下肚。而他說看到的人類牙齒以及整個島嶼擬態為人形的時候,更為說明了派恢復了理智,發現以此下去自身終將葬身于此,他下定決心再次啟程,叫上了老虎帕克一起,按道理吃不完的狐蜢老虎應該覺得這里是天堂才是,不該走,帕克的不反抗陪同派回到船上繼續漂流,也更加的證實老虎與派是一體的,是派的另一面罷了。
兩個版本的故事來描述海難,派經歷過他這輩子都沒想過的事,自己發明了一個動物園版本,不僅是一個故事,更是派、傷疤的帷幕,多多少少能撫慰派的內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