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流的導演拍故事,一流的導演拍情緒。
縱觀世界電影史上百年來的優秀作品,你會發現所有能夠留在我們記憶中的好作品,都是源于“打動”。
這里的“打動”,它就是心理上的“刺激”。
這個刺激可以是讓你感到難過、害怕、悲傷、緊張,也可以是令你狂喜、驚訝、興奮。有了這樣的刺激,故事才能夠在觀眾心中結出果實。這也是為什么我始終在拉片和教大家用導演思維去創作的時候反復強調理解觀眾情緒曲線的重要性。
如果不研究心理學,我覺得我們很難將情緒構建翻譯成電影的語言,也就談不上如何去和觀眾做思想交流。( * 以上觀點來自資深電影文化研究及創作者 小愛老師)
-1-
“觀眾開心的時候來看這部電影,和觀眾在難過的時候來看這部電影,他的感受可能是不一樣的!“
觀眾在看電影時的感知,會受到哪些因素影響?既為創作者、同時也有著觀眾角色的你不妨來測試下自己看電影的時候是否也是這種情況!
-2-
解答導演的疑惑:
為什么我的電影 觀眾看不懂?
這應該是很多導演曾有過或者一直有的疑惑。自我判斷下,非常認真地構思了故事,也十分漂亮地做好了所有視聽語言的表達,預估會收到一大波觀眾的觀影熱情,卻并未如意。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落差?到底是導演思維的原因、作品的原因還是觀眾的原因?
其實,不論是作為電影觀眾還是電影創作者,我們都有屬于自己的那份獨有的情緒和情感,這些情緒和情感也會時時刻刻會影響著我們接下來的行為動作。
當觀眾了解了心理學,就會離電影更近,從電影中感知到的內容會更豐富。當電影創作者用心理學的方式去創作,去感知觀眾的想法,在這種前提下創作出來的影像也自然能夠更容易地打動觀眾。
電影創作心理學,更是從視聽語言和劇本編寫兩個層面去幫助電影創作者完成創作。
以劇本編寫為例,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用心理學的思維去思考,可以幫助創作者更好地控制劇中人物的心理和行為,從而提高構建劇本情節和沖突的能力。同時,電影創作心理學還將會幫助創作者利用觀眾的不同心理去做優化影像與敘事的表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