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端》火了,連帶著它的片頭也被單拎出來品鑒。
影評人李星文認為,《開端》更像是一款游戲。男女主人公是兩個玩家,有自己的戰術打法和糾結心態,其他人就像殺戮游戲里的NPC,沒有主觀能動性,沒有翻盤能力,甚至沒有記憶的連續性。
實際上,《開端》片頭體現的正是這部劇的游戲性。開頭一段“牛頓撞球”,將第五顆鋼球撞出,由此進入不同的游戲場景,從而在這一過程中凸顯出“reset(重置)”的主題。最為明顯的是,其中某些場景與曾風靡一時的小游戲“3D彈球”如出一轍。
“牛頓撞球”隱含的是動量守恒定律,“3D彈球”的界面給人說不出的熟悉感和親切感,不斷爆炸又重置的公交車等元素又契合了劇集的故事,還有很多隱秘的細節需要一幀一幀地尋找體味,種種用心的設計讓這個片頭有了嚼勁。
正午陽光向來會在片頭上花費很大功夫。某種意義而言,它的片頭進階實際上是國產劇片頭變奏的一個縮影。絕妙的片頭,甚至還有讓視頻平臺“跳過片頭和片尾”功能失效的能力。那么,面對片頭的日益精進,我們該用什么樣的評價標準來看待它?
過去,我們習慣用“高級”“匠心”“信息量大”等詞匯表示對片頭的認可,這些驚嘆的背后實際上隱含了片頭制作的兩個基本原則:創意和功能。
將游戲元素融入片頭,《開端》并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作品。
2019年的《我在未來等你》片頭以一種天馬行空的方式,將各類懷舊元素一舉囊括。有80、90后小時候常玩的街機和掌上游戲機,也有“超級瑪麗”“飛機大戰”“魂斗羅”等懷舊小游戲。除了充斥著懷舊的意象,片頭還用“魂斗羅”的選人界面作為了正片開場。
可以看出,片頭和正片為一體兩面,但兩者的形式卻可以相背而行。正片靠故事吸引觀眾,片頭則要靠創意震撼觀眾。片頭的絕對核心是創意,比正片更強調視覺審美。通過對視覺元素的巧妙組織,創新視覺語言,從而展現應有的藝術魅力。
去年的《功勛》片頭前所未見:八位功勛人物,以演員帶妝的形象依次出場,并逐漸“幻化”為功勛真人晚年的真實形象。它的創意,讓一些視頻平臺的“跳過片頭片尾”功能不再啟用,也讓觀眾頗為震撼。
近些年,受國外劇集流行短片頭和國內播出平臺對片頭片尾的忽視態度,片頭越做越短早已成為趨勢。于是,有些片頭便將“短”的特點用到了極致。
《啟航:當風起時》的片頭實際上只有幾秒:一個黑白電視機遭遇信號干擾而雪花密布,旁邊正拖地的清潔工上前朝電視機上拍上一巴掌,由此拍出了貼合正片主題的詞語,每集的詞語各不相同。
這實際上體現出另外一種創意:片頭不再固定,而是可以根據每集的內容不斷發生變化。
2020年的《怪你過分美麗》為36集的正片匹配了36版片頭,幾乎每集都有主角出演,很多場景都是新增的,拍攝水準則盡量電影化。這種增加成本提高品質的做法讓它收獲了絕佳的傳播效果。
去年的黑馬劇《御賜小仵作》前6集都是單刀直入進行敘事,直到第7集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片頭,但從第13集開始又神秘消失,直到第19集時又出現了另外一版片頭。到第31集時,片頭再度發生變化。彈幕上有人耐心解釋:每一段片頭代表的都是接下來要講的案件。
有時候,主創為了和“跳過片頭”斗智斗勇,連插入時機也成為了一大看點,像2017年的網劇爆款《白夜追兇》,第4集的17分鐘才出現片頭,也算是一大奇觀了。
除此以外,《王牌部隊》將片頭做成了兵器展,《雪中悍刀行》則以李白的《俠客行》提綱挈領,它們都在各自的類型中將片頭做出了新意。
《王牌部隊》片頭
功能:與觀眾對話,與正片互文
片頭作為劇集的門面,是和觀眾對話的第一個窗口,它需要用氣氛調動觀眾的情緒,用畫面感染觀眾,用恰到好處的視覺語言將正片的主題準確傳遞給觀眾。功能與創意二者并不矛盾。
再直觀一些,優秀的片頭能在開始的一瞬間引起人們的條件反射。比如《神探夏洛克》《權力的游戲》《紙牌屋》等,只要配樂一響起,觀眾便能瞬間入戲。近幾年,國產劇也愈加重視片頭配樂的運用。
《權力的游戲》片頭
《功勛》的片頭起到了從現實走向戲劇的作用,實用性和功能性極強。導演鄭曉龍認為它至少承擔了三個任務:在一部集體式創作的劇集中凸顯整體性和統一性;對功勛真人的一個尊重;對觀眾產生心理暗示,拉近演員和功勛的距離。
有些片頭埋下了諸多線索和彩蛋,與正片互文。它們最易受到劇粉青睞,每每出現,都會有人對照正片逐幀分析,其中樂趣,我更愿意稱之為“提前送出的售后服務”。
去年《我在他鄉挺好的》的片頭,開頭是四只鳥一同飛行的動畫,對應的是劇中的四個女主角,而后有一只鳥在飛行途中墜落,對應的則是劇中胡晶晶的突然離世。在最終的大結局中,三姐妹再相聚,身邊伴隨著一只鳥,起到了與片頭交互的效果。對于被正片“致郁”的觀眾來說,這些交互更催淚,但也暖心。
《沉睡花園》片頭
不難發現,很多片頭早已脫離了“媚雅”的設計思路,而是完成了從皮相追求到內涵豐富的轉變。某種意義上,有的甚至已經超越了片頭本來的功效,完全可以被當成一個獨立的藝術作品看待。
欲精良,先看淡
“片頭比正片更好看?!边@是觀眾對劇集非常常見的一句評價。
向美劇學習,高度追求片頭的精良化本身沒有問題,但這其實是對主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說,片頭讓正片有了壓力,當然也是動力。
片頭雖小,考驗的卻是制作團隊通盤考慮的能力。它意味著主創要花費大量的心力與片頭制作公司溝通交流,也意味著各種突發的不確定性。比如《功勛》的片頭,采用最新技術制作本就耗時耗力,播出前夕又發現大屏上的“橡皮臉”問題,不得不火速修改。
《御賜小仵作》的幾版片頭讓人直夸良心,但其實播出時也出現過一些爭議,比如片頭中男性角色戲份過多而女性角色露臉太少。
【文/許心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