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到國劇,繞不開一部小眾經典。
此劇出身草根,起初只是幾個大學生臨時起意搗鼓出來的玩意。
無錢、無流量、無宣發,俗稱“三無劇組”。
制作粗糙,演技拙劣,辣眼睛的畫風嚇退過不少路人觀眾。
但也就是他們,愣是憑燒腦反轉全程高能,神仙腦洞層出不窮的劇本草根逆襲。
完結篇豆瓣9.7,和《走向共和》《紅樓夢》《大明王朝1566》并列,躋身國劇巔峰。
這劇我探之前聊過——《毛騙》。
這些年,《毛騙》團隊漸漸淡出主流視野。
粉絲記得,手中還攥著一張有望超越《毛騙》的“王炸牌”。
原班人馬打造,歷時數年打磨,糅合奇幻動作和懸疑燒腦元素的《毛騙》PRO MAX。
只可惜,這劇2016年開機,2017年殺青,此后便石沉大海,再無音訊。
問,就是卡在了審查,積壓庫存,后期調整。
圖源:毒眸《“只拍不播”劇組,終于要上新了》
斷斷續續,刪改五年,終于等到它定檔上線。
吊了這么多年胃口,這有生之年系列還能炸響嗎?
《異物志》
2022.4.14 中國大陸
>>>>高配版《毛騙》
主創定調,將《異物志》稱作“高配版《毛騙》”。
言下之意,這是原創故事,但劇情架構、角色設定能找到《毛騙》影子。
故事主人公石堅,擁有過目不忘能力,玩世不恭的正直青年。
多年前,他遇到過一樁怪事,女友離奇溺亡在一間密室。
光天化日之下,女友衣服都是干的,現場也沒有水的痕跡,溺亡是騙鬼嗎!?
沒人給出答案。
石堅
石堅為尋找女友死亡的真相,開了一家“萬能小哥”公司。
專門處理莫名其妙,怪力亂神的超自然事件。
一天,他無意中撿到了一把神奇鑰匙。
這把鑰匙可以把所有門都變成哆啦A夢的任意門,到達世界各個角落。
還沒來得及動歪腦筋,形形色色的怪人莫名其妙闖入他的生活。
有人涂抹可以變幻外形的雪花膏,偽裝親友坑蒙拐騙他的鑰匙。
有人佩戴遠程操控物體的扳指,把他吊在半空,隔空巧取豪奪。
經過種種匪夷所思的遭遇,石堅得知,這個世界存在一種“物件”。
它們看似普通,都是司空平常的生活用品,但卻擁有超能力。
物件打哪來?到哪去?沒人知道。
再后來,世間出現了兩個組織。
一個組織叫聯盟,目標封存物件,防止別有用心的人拿來為非作歹。
另一個組織被稱作“三足烏”,收集物件,似乎別有所圖。
石堅意識到女友離奇溺亡必然和物件有關,為求真相,他自愿幫助聯盟收集物件。
一群性格迥異、各懷鬼胎的奇人異士,聚集到他的身邊。
再加上負責出謀劃策的領導者石堅,四人組成“尋寶小隊”。
在一樁樁不可思議的超自然事件中,解謎破案,回收物件。
隨著調查深入,物件的起源和幕后的陰謀逐漸浮出了水面……
>>>>升級革新,原汁原味
相較于前作《毛騙》,《異物志》有傳承也有進步。
傳承,在于劇情。
《異物志》基本沿襲了前作“主線+單元支線”的劇情模式。
在以物件為主角的超自然闖關解謎中,追溯角色身世,推進主線劇情。
劇情依舊是《毛騙》主創優映文化最拿得出手的看家法寶。
優映,向來以“奇葩”著稱。
《毛騙》封神十年,主創始終佛系,拒絕了北上投資邀約,扎根石家莊野蠻生長。
同時代的網生創作者,有人“下海”,有人“上岸”。
他們卻像《海上鋼琴師》,躲在一旁,獨自美麗。
手工小作坊、獨立非主流的創作模式,當代內娛只此一家,別無分店。
牢牢把握獨自創作權的模式,給予了編劇和觀眾等量齊觀的尊重。
不用擔心被資本挾持,不會被流量范圍綁架,更不會為上熱搜而挑起爭議。
本該用來編劇的精力,統統用來編劇,似乎也成了奢侈。
《城市的邊緣》《非常保鏢》《冤家宜解不宜結》
具體來說,《異物志》懸疑設置還是優映經典操作。
“預判你的預判”的套路反轉應接不暇,“眼見并不為真”的敘述詭計比比皆是。
“觀眾在第五層,編劇在第五十層”的燒腦細節環環相扣,前后呼應。
看似無關緊要的閑筆、廢筆……都可能是編劇設下的邏輯陷阱,后期伏筆回收。
不到最后一秒,隨時做好被打臉的準備(別問我是怎么知道的)。
進步,則在于成本。
《異物志》守住《毛騙》“斗智”元素同時,加入了超能力亂飛的“斗法”元素。
道具更加細致,服化更加精致,場景更加真實……
相較“吃則沙縣大飯店,住則城郊樣板間”的《毛騙》,已經是肉眼可見的升級。
有錢,就有了動作戲。
封鎖整條馬路,請來動作演員。
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故事開篇,編劇借角色之口,道出了他們的野心:
我們可以打造屬于自己的超級英雄,更接地氣、更生活一點的超級英雄。
在這場“神奇物件在哪里”的闖關奪寶冒險中,主角團交手過不少天馬行空的超能力。
比如說,可以封印、釋放人類的照片:
必然說,能夠時光倒流的相機:
迷惑人心的八音盒,分身成眾的串珠,滴血尋人的如意……
這些物件,不會弱到濫竽充數,也不至于強到喧賓奪主。
對于個人來講,最驚喜的還是奇幻+懸疑的類型元素。
2016年,廣電總局宣布加強網劇監管,收緊對靈異、刑偵、暴力題材網劇的審查尺度。
在此之后,《鎮魂》刪減、《白夜追兇2》停拍……
江湖傳說,《異物志》積壓五年,就是因為“怪力亂神”而卡在了審查。
近乎斷代的國產奇幻懸疑,《異物志》能夠過審,已經難得可貴。
圖源ifeng電影:《白夜追兇》不會有第二部了
或許你會覺得劇集開頭畫蛇添足。
故事起因類似《慶余年》,設定為漫畫家為糊口創作的一部關于神奇物件的漫畫。
后續所有的劇情,都只是漫畫中想象的平行宇宙。
或許你會糾結對不上嘴型的配音。
《毛騙》龍套王包哥經典臺詞“真牛逼”,被硬生生改成了“真牛”。
千言萬語匯為四個字:理解萬歲。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作為粉絲,看到鋪天蓋地的“五星預定、閉眼盲沖”并不意外,畢竟十年情懷加成。
可是,作為從《毛騙》時代追到今天的觀眾,抱歉,這次我實在沒法把它吹上天。
對于路人觀眾,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比如說,備受爭議的借鑒。
主創從不避諱,他們受到過英劇、美劇的影響。
《毛騙》借鑒過《飛天大盜》,《殺不死》被稱為中國版《誤打誤撞》。
《異物志》核心高概念,顯然受到了美劇《謎之屋》和《十三號倉庫》影響。
盡管劇情后續跟美劇不盡相同,但這種程度的“撞梗”,還是稍微欠點新意。
《謎之屋》
比如說,拙劣幼稚的表演。
《異物志》演員大多非科班出身,奇幻中二的劇情中,業余的劣勢被無限放大。
臺詞棒讀、動作僵硬、表情油膩……
矯揉造作如大型cosplay現場,一板一眼如身臨海清表白現場。
油膩水準大賞
比如說,捉襟見肘的制作。
拒絕流量、拒絕資本是優映驕傲的資本,也是制約的局限。
粉絲常自豪地把《毛騙》稱作“一根冰棍的錢做出的哈根達斯”。
一分錢一分貨的世界,總不能指望冰棍永遠代替哈根達斯。
特效從來不是省出來的,而是用真金白銀砸出來的。
特效水準大賞
不說特效細節,摘下粉絲濾鏡,劇中攝影、調色等基本視聽語言只是剛剛及格。
這打光,這鏡頭,是拿美圖秀秀拍的嗎?(不是
打光反面案例
當年的窮學生已長成社會人,如果還在拿“經費有限”開脫,不免讓人感到厭倦。
總不能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土味短視頻吧。
諧音梗是要扣錢的!
比如說,圈地自萌的節奏。
《異物志》開頭幾集并不理想,節奏拖沓、對白瑣碎。
偶爾還會蹦出不合時宜的插科打諢,諸如“2B250、長發大波浪……”
剛出土的上古低俗爛梗,受的什么“九年異物志教育”。
坦率地講,如果這劇不是《毛騙》團隊拍的,我兩集就棄了。
老粉絲口口相傳:這劇節奏慢,鋪墊多,后面都是反轉,看下去才有驚喜……
自來水傳授經驗:看服化,請走開,看明星,請走開,看特效,請走開,看劇情,請進來。
遍地神劇的時代,開頭留不下觀眾,又有誰會期待后續的驚喜呢?
劇情,似乎也成了《異物志》粉絲眼中的護城河,路人眼中的遮羞布。
總而言之,《異物志》懸疑劇情還是原來內味兒,受限于成本的瑕疵更多是時代的眼淚。
作為這些年最受期待的網劇之一,大概率還是無法出圈,歸于小眾。
盡管如此,我依舊愿意對這個團隊保留期待。
不為別的,只為他們出身草根、成名草根、歸于草根,又窮又苦還在拍的另類。
只為他們自始至終,都是內娛未遭資本染指,創作者掌握絕對話語權的一方凈土。
《毛騙》導演李洪綢
站在頂點的人,不論往哪個方向走,都是下坡路。
忠于自我、步履不停,本身就是一種屬于普通人的偉大。
如今,觀眾不敢奢望他們重現《毛騙》草根逆襲、逆天改命的奇跡。
但求這群特立獨行的“異類”,能為內娛的一潭死水,投入一粒石子。
至于是投石問路,還是石沉大海?
路還很長,交由時間見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