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秋臣
近幾年,影視劇的評價體系里,有一種現象變多了。
那就是豆瓣的“暫無評分”。
熱搜上掛了許多關鍵詞,劇集的熱度并不低,討論度也很高。
看短評和長評數量,應該來打分的人也不少。
但豆瓣上就是顯示“暫無評分”。
對此,很多觀眾一直好奇,究竟一部作品從上映或開播之后,多久能夠看到分數?
豆瓣開分,對某些影視劇作品來說,甚至可以被列為一個重要的進度指標。
比如,你經常能在熱搜上開到“XX開分”。
然后激起大家的熱烈討論。
有人說合理的,也有人說不合理的。
任何東西在評價上都存在主觀性,所以有人覺得好看,有人覺得難看,這是正?,F象。
豆瓣評分雖然一直以來多受詬病,但葉秋臣始終認為其參考意義相比其他平臺而言,要更客觀一些。
至少豆瓣9+的高分作品,大概率你是可以相信的,因為那肯定符合大多數人的審美。
前幾天,葉秋臣寫過一篇2022年已播國產劇的情況,那里面討論的都是有分數的作品。
這一次,我們來看看“暫無評分”的作品。
理論上會產生“暫無評分”的情況,要么是電視劇還未播出,要么是評價人數過少,要么是特殊題材。
除此之外,經歷了處罰和整改之后的豆瓣,在處理水軍的刷分以及惡意評分的情況時,似乎變得更為謹慎了。
于是,“暫無評分”變成了豆瓣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那么,哪些電視劇出現熱度很高,卻暫無評分這個情況呢?
這些作品又有哪些共同點?
背后藏著什么貓膩?
葉秋臣這次主要想談的是播出進度靠后或者已經大結局的,剛剛播出不久的劇因為還未收尾,暫不列入討論范圍。
1.《余生,請多指教》(想看人數15.8w+)
我是因為這部劇才寫這篇文的,的確是熱度高但“暫無評分”的典型。
楊紫和肖戰主演的這部都市愛情劇,還未播時就已經有很多期待了。
那時候楊紫好幾部劇接連都是爆款,加上肖戰的人氣,又輾轉定檔多次再取消。
一般來說,在還未達到出分條件之前,看過的用戶基本上會被標記到“想看”這個領域。
那么想看人數15w+的數量,理論上應該出分了,但怎么直到大結局播出之后都一段時間了,還是“暫無評分”呢?
2.《王牌戰隊》(想看人數2.2w+)
黃景瑜、肖戰和鐘楚曦主演的劇,大結局很久了,同樣還沒出分。
劇集的評價和口碑在評論區呈現兩極化,有五顆星點贊量很高的,也有一顆星點贊量很高的。
3.《與君初相識·恰似故人歸》(想看人數1.7w+)
迪麗熱巴和任嘉倫主演,分上下兩部播出,即將收官。
從3月開播,至今已經超過一個月的時間,也經常能在熱搜上看到。
4.《昔有琉璃瓦》(想看人數5000+)
與前面三部相比,熱度的確是偏低了一些,但5000+的數字不算低。
陳鈺琪和林一主演,標簽與《余生》相同,都市愛情劇,已經播完。
陳鈺琪這個新趙敏,加上從《致我們暖暖的小時光》里走出來圈粉眾多的林一,這部劇也有一定的討論度和熱度。
就根據以上四部,淺析一下。
其實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已播完無評分的,雖然想看的人數也超過2000+和3000+這樣的水平,但總體而言不如上面的具有代表性。
先找尋一下共同點。
現在談娛樂,談明星,談影視劇,都離不開粉絲這個詞。
雖然他們不是身在娛樂圈中,但與這個圈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可以看到,四部劇的主演,粉絲數量都很可觀。
肖戰一人占了兩部,這可能與當初某事件后,大批量的惡意評分相關。
不顧劇集質量,只是參演都遭低分處理的情況,太可怕了。
評分的首要條件是“大部分人客觀”,如果不能達成這個條件,那么會對分數產生極大的影響。
粉絲一方面覺得有人會惡意打分,因此更想打高分去維持平衡。另一方面對主演本身也有喜愛度加成,分數會偏高一些。
而所謂的對家和惡意評分的人,想法則剛好相反。覺得粉絲打得太高,于是要打低分去平衡。同時個人喜好會失去完全的客觀,分數偏低一些。
你會問,這樣一來一去,不是也剛好平衡嗎?
但雙方的人數,或許是不對等的,同時很難分辨。
而且由于分數的差距過大,導致最終若是開分也將非常不穩定,沒有達到用分數去評價作品的效果。
于是豆瓣啟用了保護機制,不顯示分數。
迪麗熱巴的劇,大概率和肖戰的情況相仿,因為同樣是人氣高但有一定爭議度的演員。
加上任嘉倫的粉絲數量不少,他之前的古裝劇很火爆,這部自然也具有相當的關注度。
但是葉秋臣猜測,大結局后《與君初相識·恰似故人歸》應該會開分,可以耐心等待一下。
林一的情況與肖戰和迪麗熱巴略有不同,但他也的確很圈粉。
《小時光》里的顧未易很圈粉,然后是林一跳國標舞也很圈粉。
你在短視頻平臺上就能看到,他的人氣很高,點贊量也如此。
粉絲量高的明星,他們演的劇其實評分本身的意義并不大。
去看劇的粉絲,自己的心里有一個分數,他們不會因為豆瓣分數就棄劇。
粉絲看的核心不是劇,而是人。
惡意評分和水軍,他們的出發點既不是劇,也不是人,而是利益。
所以有些劇本身就有固定的受眾群體,不需要普及給其他群體,內部就已經形成非常濃厚的討論氛圍了。
可以說是圈地自萌的獨自美麗。
談完粉絲VS水軍、惡意評價造成的口碑兩極化,葉秋臣再談談一種個人猜想。
與上面四部劇無關,只是說說行業里可能的事兒。
沒有憑據,只是一種想法。
大家都很清楚,豆瓣分數雖然近幾年的公信力遭到質疑,但相信其客觀性的人依舊不少。
高分=口碑,在業內都是認可的。
一部劇在開播時若能開出8+的分數,沖著分數去看的人一定數量可觀,勢必會提高劇集的熱度和人氣。
僅僅一個分數,就有如此大的影響力。
這塊肥肉,藏在影視劇背后的大佬們是不會忽視的。
這也是一種資源。
但豆瓣首先要保證自己的公信力,以此為前提它打出的分數才能被稱之為肥肉。
既要保證客觀,又要被背后主觀的因素影響。
于是晚出分,暫無評分,也是一種保護劇集的形式。
在分數不夠穩定的時候不開分,在分數偏離幕后大佬的預期時暫時捂住,我相信類似情況也是有的。
我沒有撒謊,我只是說的時間晚了點。
寫至此處,很多人會懷念過去的豆瓣。
那個相對簡單和純粹的豆瓣。
文/葉秋臣
———————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葉秋臣)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抄襲必究—歡迎轉發評論—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