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戲 | 推薦給隔離在家的上海人這5部影視劇
文 | 沈 林
在這段不得不宅在家里的時光里,如果你沒有被工作弄得焦頭爛額,那么也可以將之看作獨特的人生片段,和家人待在一起,每日做飯、洗碗,聊天、談笑......忙完一整個白天的事兒,晚上也可以重溫一些老片兒,回味過去街坊們一起蹲在巷弄口,守著一臺黑白電視機的場景。
而對于疫情下的上海市民,滬語電影和電視劇,無疑是最適合體會人情味的所在,正如胡適曾說的:“方言最能表現人的神理。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官話里的人物是做作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語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人。”
《奪子戰爭》
京劇院琴師喬書銘是上海典型的上門女婿,經常被岳父俞國良、岳母李彩琴及小舅子奚落嘲笑,但因為兒子多多,喬書銘可以忍受世上所有的苦,直到......這部電視劇被稱為滬語電視劇教科書級神作,豆瓣評分9.0,不僅在首播時拿下38.7%的超高收視率,而且在播出若干年后,依然是“旅居海外的上海人思鄉必備的錄像帶之一”。
戲里的故事實際上來源編劇的親身經歷,上海出品、全上海話對白、講述上海故事的《奪子戰爭》,在去年重新播出,還引發巨大反響,10集作品,短小精悍,值得再看。
此外,近些年在《小舍得》《我是真的愛你》等熱播劇里頻繁出現的媽媽級演員朱茵,在這部劇中飾演了母親的角色,也算是觀眾熟悉的老面孔,年輕時的她在這部電視劇里全程上海話,也蠻好白相額。
《孽債》
相比《奪子戰爭》,《孽債》的國民度更勝一籌。當年在電視臺播出后,創下了42.62%的超高收視率,“美麗的西雙版納,留不住我的爸爸。上海那么大,有沒有我的家……”,它的主題曲不少上海人現在還會唱,還會哼。
電視劇講述了五個孩子從西雙版納到上海尋找自己親生父母,多年前返回上海的知青的經歷,題材雖然有些年代感,但人在大時代背景下的掙扎、無奈,現在看來依然別有一番滋味。
《股瘋》
要是覺得電視劇太長,沒耐心看,不妨看看電影《股瘋》。
這部講述了20世紀90年代的全民炒股風潮的電影,匯聚了一票大佬——潘虹、劉青云、王汝剛、王華英等,不僅真實記錄了當時上海的街景,故事劇情本身,人性的瘋狂也一直反復上演,一點也不覺得過時。
影片結尾的彩蛋,更是讓今人看的時候苦澀一笑:聽人勸,吃飽飯吶。
《團圓》
名字叫做《團圓》,講述的卻是一個分離的故事。
臺灣老兵劉燕生到上海,尋找自己失散幾十年的妻子喬玉娥和從沒見過面的兒子。其時,喬玉娥已經和陸善民組成家庭并生有兩個女兒。了解到喬玉娥和丈夫情感不好,劉燕生希望能帶喬玉娥和他一起到臺灣生活,并承諾拿出自己一生的積蓄補償陸善民和她的兩個女兒......
劇中主人公的扮演者都是老戲骨,平均年齡超過80歲,電影也是地道的中國式倫理,而上海話和普通話交雜,就更給人一種真實的感覺。
電影不完美,但這種感覺卻可以回味。
《羅漢錢》
這是筆者看的第一部滬劇電影,原本只想看個片段,看著看著就把整部電影都看完啦,而且驚喜發現著名唱段《燕燕做媒》居然就出自這個戲里。
雖然是命題作文,以宣傳《新婚姻法》為主旨,但這部電影劇情環環相扣,人物角色個性鮮明,不乏辛辣犀利的諷刺,在藝術上又安排了不少滬劇的老曲調,令沒有看過滬劇的觀眾也產生耳目一新之感,好看、好聽。
新民周刊推薦搜索關鍵詞列表: 口述實錄新冠疫情
上海部分醫護人員“有家難回”,小區防控怎樣才合情合理?| 魔都戰疫口述實錄
你們6點搶的菜是怎么配送到家的?475平方米的空間里日行5萬步 | 魔都戰疫口述實錄
足不出戶,這物理實驗可怎么做啊?| 魔都戰疫口述實錄
版權說明
新民周刊所有平臺稿件, 未經正式授權一律不得轉載、出版、改編,或進行與新民周刊版權相關的其他行為,違者必究!
關鍵詞:

